
刻瓷名家刘栋先生一一以刻瓷自喜,以刻瓷标世(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天津画院金石书画家、鉴藏家刘栋先生,一九四四年生。四岁始临池,取柳公权玄秘塔法帖发蒙。十一岁从叔父刘未央,再攻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刘栋先生经过几十年研练柳欧和篆隶,掌握了各种书体的精髓,所写书体达到形神兼备之功。所书体在行内外赢得一片掌声。但刘栋先生不觉满足,一直在困惑,这个困惑就是学别人的学的再好,也是高仿而已,如何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为此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艰苦的研读演练探索,使他悟出了应该从金石下手,先学“死”后学“活"。金石是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于是他抛弃了之前临摹的各类字帖直奔古文物载体,直接用笔去体验勒写古文物本字的感觉。从魏碑上汲取有益的精髓、研究毛公鼎上的西周金文书法等都是他学习金 石书法的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形成其特有的质拙、雄健、古穆的金石书法风格。当今篆刻书法名家韩天衡赞叹刘栋先生的书法为“世间无二书法”。金石篆刻书画名家华非先生品评刘栋先生的书法曰:“意与古会 特立独行”。
瓷上丹青鬼斧神工一一刻瓷名家刘栋先生和他的精美作品
操刀弄器,以刻瓷自喜,以刻瓷标世。此人便是天津画院金石书法、鉴藏家刘栋先生。
刘栋先生从小就和叔父刘未央先生学习书法和篆刻。刘未央先生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已同近代大金石家邓散木结下翰墨缘,在金石篆刻上过从甚密,这些都给刘栋先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另外,在津门大金石书画家华非先生的引导下,刘栋先生玩起了刻瓷,加之刘栋先生有高超的书、画、刻技艺,因此刘栋先生才能成为国内外少有的刻瓷艺术家之一。
刘栋先生做刻瓷表演
刻瓷不是在瓷胎上先进行雕刻,然后入窑烧制成的瓷雕术,也不是在紫砂之类的陶胎上刻、塑的紫砂艺术,刻瓷是在上釉烧成的瓷器上,用合金刀、金刚石刀和其他奏效的工具,物理地作于瓷器的釉面,以刀代笔镌刻金石书画于瓷上。这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求艺者同时具备造型、金石,书法、图画、文史、博物、考古、相瓷等诸方面的知识素养,这样才能很好地领会瓷器肌理色状。在凿、刻、划、擦、点、染、皴、沟之间完成这一阐扬瓷质,诠解书画的再创造。也只有这样,刻瓷者才堪称艺术家。
日前,刘栋先生引笔者来到了他的“碎瓷斋”又名“三用书屋”,在这间斗室中,拥陈着书籍、诗画、石料、古砖、瓦当、陶器、碑文拓片。古制币钱等等。刘栋先生披阅其间,广学博闻,厚积薄发,完成着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契合。
刘栋先生刻瓷作品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
刘栋先生介绍完他刻的世界上最大一块甲骨文瓷盘,又捧来一盏頗有文人意气的善提达摩造像盘,看完他刻在双鹿耳钟尊上的币形图腾,又捧玩他琢于酒瓶壁側的龙字龙形。信手所取。均为珍品,其技艺之精湛自不待言,其博古通今的艺术素养令人感佩。刘栋先生的刻瓷术为“撫(摹)古移绘”之作。所谓撫古,即是师法古风,在秦砖汉瓦、金石篆刻中汲求灵感。所谓移绘,就是取材书画粉本,求神弃貌,在瓷釉上脱胎原作风物。刘栋先生说,一件瓷品。自有其语言,我玩味其意,觉其萌芽。发乎于心,刻乎于瓷,于是在盘、砖,板、瓶,鼎、尊、爵、倾之上就有了与其息息相关的书画铭刻,生发着这件瓷器的神采。
刻瓷展开展,引起轰动
锲金镂甲,既雕且瑜,刘栋先生复归古朴,再现着中国书画和陶瓷艺术的双重魅力,贏得了“瓷上丹青鬼斧神工”的海内外交口赞誉。他的作品被国内外广泛珍藏,他给日本首相和香港总督治印刻瓷;中央电视台为刘栋先生做了一集专题片;他的许多作品曾到日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国家级展馆展出,他自书的《大漠追风刻瓷盘》和《永受嘉福刻瓷瓶》入选日本国第六回产经国家书展,成为该书展入选的唯一中国艺术家。
刘栋先生刻瓷精品赏析
(津门书画家)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