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东风笔下百花香(图)

20190707162239851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逄金艳/报道) 天津画家王东风,‌1958年生于天津,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翰墨燕园书画院院长,天津老年大学,全国老年大学网上大学任教,作品人选9届10届11届12届全国美术展览天津展区。《锦绣前程》、《三鹰图》人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青花瓷作品入选天津2019工艺美术精品《百花杯》展览,荣获一金两银,盛世华章牡丹大奖赛《月色牡丹》荣获金奖,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王东风作品集》。近年创作有《百鸟图》,《百石图》,《花卉百米长卷》《草木百图》青花瓷作品做为国礼赠国际友盟。


       著名画家王东风,近年完成了百鸟图,百石图,百米长卷的创作,现在开始创作草木百图,王东风画家,现在应邀在全国老年大学协会,天津老年大学任教,一边从事老年人教学一边进行自己作品的创作,现在把王东风画家近期原创的草木百图部分作品展示给大家。


        丹青起予气益振——专访著名画家王东风先生与王东风先生叙谈,有感于他的坦诚,以及对绘事的孜孜以求。先生直言自幼私淑刘奎龄、于非闇等京津工笔名家,为习得技法,将一幅画对临多遍,每次临习都直至深夜仍不忍辍笔,用功之勤可见一斑。画艺进增之外更坚定了他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之决心和信念!从艺四十年来,东风先生佳作颇多,常有精品佳构在主流媒体发表,曾两次入选全国美展。近年来更以《百石图》与《百鸟图》的创作为业界所称颂。尤其《百鸟图》的创作,前后历时五载,是先生的心血之作!谈及此系列作品,东风先生感慨良多,他说自己习画是从传统起步,早年对宋代花鸟画下过许多苦功,特别喜爱古人精妙的册页小品,这些传世名作给了他极大启发。但临摹多了就总觉得不满足,于是决定要自己创作,而且一定要创作高质量画作,要到自然中去观察,变“从古人中来”为“从生活中来”。抱此执念,先生多方搜集素材,历时近两年,构成系列作品,却因多数未能达到预期,又将其推翻重画,其对艺术质量的苛求令人感佩。此后的三年间大约又画了几百张,后精选出一百幅,成为《百鸟图》。东风先生曾以《百鸟图》求教于著名鉴定家刘光启先生,刘先生甫一展卷便赞叹:“这是“宋画”啊!”并在画展中为东风先生赋诗一首:“徐黄迹已过,衣钵边吕陈,今有传承者,津门赞王君。”当代工笔大家贾广健先生看到先生的《百鸟图》后也盛赞:“东风的画是“写”出来的,这是工笔的最高境界!”“写”工笔,正是东风先生一直所追求的,是古人“以书入画”的体现!工笔画虽是极精细的画风,但稍不留意就会陷入“雕饰”的俗套,若想脱俗,当如北宋刘道醇所言,要“细巧求力”“平画求长”,而以书法笔意“写”出的工笔最能表现“力”与“长”,从而不落于窠臼。在创作中力求“生动”则是东风先生的另一目标!先生曾说:“那些对我没有触动的,没有感觉的我不会去画,我喜欢有生动姿态的鸟。我想抓住不同鸟的瞬间姿态,记录下它们最生动的那一刻!”细想之下,这与宋人的创作心境何其相似,写形亦写神,务求画出物象的灵性。近些年,东风先生也多有没骨与写意作品问世,工笔作品中也融入了一些写意元素,只因多年的创作实践使先生感受到,“必须有工笔的基础才能画写意!”而工写结合更能使画面有张有弛,在对比中体现灵动自然!先生另一项坚持了二十余年的艺术活动便是——画瓷,且曾在2019年度“百花杯”中国天津第三届工艺美术精品展中喜获一金二银,可谓成绩斐然!与他人惯于在瓷板上作画不同,东风先生更偏爱在器物上点染勾描,觉得处理画面与器型的关系才更具创作的乐趣,在非平面上挥洒才能体会到与纸面截然不同的感受。王东风先生能远师古人之法,近得自然之美,于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且从未满足于当下而止步不前,以先生对画艺的精研与苛求,相信今后定能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取得更大成就!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