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长勇——“有勇知方”艺术苦旅(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张长勇;字知方一九五一年生于天津市自幼喜爱书画少年拜世交的津门著名书法家龚望先生为师。初学汉隶褚碑,后学唐颜真卿及魏碑几十年临池不缀。毕生执着地追求书法艺术。近十几年来对清代扬州八怪金农的漆书书法有独特的研究。从形似到神似,不断探索发展。
现为知方书画院院长、国防大学特聘书法家、天津市艺术学会理事、天津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及地方大展中获奖。中国书画报、天津电台、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及网站采访报道。近年举办个人书法展受到关注和欢迎,很多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不让古人让今人——张长勇书法刍议
姜维群
图为书法家张长勇和龚望先生
张长勇12岁便拜津门大儒龚望为师。龚望先生以《论语》中“有勇知方”给他取字知方,从此开启了张长勇半个世纪书法的艺术苦旅。
“知方”就是说懂得道义教义,仅仅有勇不完备。老师的苦心希冀在“知方”二字上。凡事体悟其中的道理,参透个中的玄机,然后再践行。尤其老师的一句话似刻刀,镂在张长勇的心底,让他至今受益。龚望先生借弘一法师语录说: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不让古人让今人,不让古人,即以古贤为楷模,不是要比肩前贤,而是要倾心竭力去学习去仿效;“不让今人是谓无量”,与今人争名与今人争强,是谓没有气量和肚量。张长勇以此为做人做艺之圭臬,五十多年来潜心书艺,学正统书,做正直人,以自身的风骨成为当今书坛一个独行侠。
张长勇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辈父辈都写得一笔好字。中国书法自唐以后有一不变的传统,就是以唐楷开蒙。然而龚望先生却让当年12岁的张长勇以汉隶《夏承碑》入手,在遍临西汉诸碑后,张长勇在龚望指导下临习颜真卿《大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和魏碑《龙门二十品》等。
为什么先入手汉隶?龚望恪守的原则是,不能写近人之书,近人书如无源之水。意思是学书法必须远接古人,正所谓“取法乎上”。从汉隶到唐楷这个路径看似是枝逸旁出,确是汉字艺术的一脉承袭。
张长勇在书法践行中体悟到,汉隶是汉字由篆至楷的一个重要转捩点,唐楷自身的许多高古之气来自于汉隶。临习过汉隶更能捕捉出唐楷的俊逸气韵,更能抓住魏碑中朴拙气象,汉隶恰恰是四通八达的枢纽。
唐楷的临帖需要指导需要选择。在唐楷中以颜体最具庄严正大之气概。然《多宝塔碑》为颜真卿早年作品尚未成熟,而《颜勤礼碑》中的横太细竖太粗且顿笔较多,《麻姑坛》应是临习颜体的首选。张长勇对这通碑研习,常常通宵达旦几近废寝忘食。
一部帖,将近千字,正方形纸用黑线打格,对折好,然后装订成册,缝成线装书,把整通碑临习一遍,这样的本子张长勇不知写了多少。此后又旁及魏碑等。可以这样说,张长勇的书法入径和路径没走任何弯路也没走任何斜道,是馆阁体颇为正统的路子,所以他的字有清人的正大气象,也有民国书法的韵致,没有的恰恰是现代人的浮躁和肤浅。
不让古人让今人,张长勇以扎实厚重的传统功底思接千载不让古人。在时代的潮流面前他“让”过潮头浪峰,但张长勇一笔乱真的“翰林字”馆阁体,似“孤帆远影”成为特立独行的风景。张长勇的书法艺术理念和书法足以为后世后学者观。
创新已成为书画界的热词,书法不创新就不足以惊世,书法的成就似乎就体现在这两个字上。于是那么多的人靠臆想靠拼凑,甚至靠胆大包天的胡来招摇过市。张大千在一次与台湾新闻记者谈话时道出一个秘密,可惜许多人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他说:“我近年的画,因为目力的关系,在表现上似乎变了。但并不是我发明了什么新画法,也是古人用过的画法,只是后来大家都不用了,我再用出来而已。”
艺术有被热捧的冷门,也有被遗忘的冷门,张大千的画法借鉴被忽略被遗忘的冷门,而张长勇的“漆书”却是书画界捧而不追热而不写的冷门。
漆书创始人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他创新出一种运笔扁方、竖轻横直别有奇趣的新出体漆书。他这样说:“余近得《国山》、《天发神谶》两碑,字法奇古,截取毫端,作擘窠大字。”实际上金农的漆书受到以上两个碑的启发,把这两碑的字体“毫端”(起落笔)截取下来成为方笔,所以说,金农漆书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在两古碑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成。
然而漆书传世二三百年来欣赏赞美者多,临习书写者稀,究其原因,一是这种字纯方笔写成,运笔中必拉出飞白,横画粗竖画细,钩似鼠尾,需要很高的书法技巧,一些人知难而退。二是这种漆书没有深厚的隶书功底根本无法完成,没有老辣、苍劲之韵,没有高古、灵动之气,就像美术字一样。所以,一些人临阵而逃。而张长勇吟诗明志:“吾爱金冬心,漆书奇且珍。欲承八怪面,后继有来人。”
张长勇凭借很强的隶书功底、扎实的魏碑功夫,在漆书的探索上如鱼得水。
漆书是绝对的冷门书体,张长勇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他的漆书墨色如金,厚实凝练,在泼墨中穿插渴笔飞白。他的漆书无论擘窠大字,还是扇面斗方,皆用笔以方,行笔迟涩,厚重沉实,结体颀长,使笔富于变化,在漆书上堪称国手。张长勇在新世纪给冷寂的漆书平添活力,给冷门书法赋予了新时代的生命力。
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是,自漆书“截取毫端”一说出现,认为是剪去毛笔之锋再写。长期的实践摸索,和金农墨迹反复比照,张长勇发现“截取毫端”不是指毛笔,更不是把毛笔剪成刷子样,张长勇用长锋羊毫写出如刀砍斧劈般劲拙的漆书,还原了金农书体,也填补了漆书书写的实践空白。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