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孙其峰先生——有教无类,倾囊以授(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孙其峰:原名奇峰,1920年生于山东招远。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科,在中国花鸟画、山水画、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他是天津美术学院的终身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以及西泠印社理事,是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的专家。在当代中国书画界,他的人品和艺品都受到人们的尊敬。

  孙其峰在中国美术事业上成就卓越。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中国文联分别授予孙其峰——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中国造型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天津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终身成就奖、西泠印社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颁发的造型艺术成就奖五大终身成就奖,是全国书画界的唯一。孙其峰是至今为止国内唯一一位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授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艺术家。也是至今为止国内唯一一位将三个奖项集于一身的艺术家,他被誉为天津的齐白石。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作为当代高等美术教育和社会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孙其峰先生融会百家,自成一格,创造出独树一帜的中国花鸟画体系和范式,广为业界、学界尊崇称颂。先生胸怀宽厚,人格博大,有教无类,倾囊以授,是真正德高望重的美术教育家。

  孙先生1920年生于山东招远县石对头村,先生2006年接受采访时讲,出身农家,见了泥土格外亲切,从1996年起,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一直生活在老家。老家有楼房也有平房,院落也挺大,院里植有兰花、丁香、海棠等数十种花卉树木。每天,当晨曦初展、麻雀啼早的时候,老人总是准时起床,拎只小板凳到庭院里画画写生。



  更让先生不寂寞的是,登门求学的业余书画爱好者络绎不绝,先生戏称他们为“野学生”。这一支庞大的“野学生”队伍中,既有工人、教师,也有军人、农民,甚至包括寺院僧人。军人学生中,将军、士兵、后勤服务人员不等。与“将军学生”相比,孙先生幽默地称自己为“瞎将”。

  先生回乡安居后,因年事已高,加之当时身边己有北京、天津等地的几十个学生,所以不打算再带新人了。一天,与招远邻县的一位农民自带作品上门拜师,家人一口回绝了他。没想到,这位名叫吴学军的小伙子有股韧劲,与其爱人愣坐在门口不走了。一个下雨天,孙老过意不去了,看了看他的画,感觉不错,就收下了。


  没过两年,吴学军便不种地了,完全靠画画为业。一次,吴学军带了许多老家的土特产来天津看望恩师,孙先生半开玩笑地告诉他,下次来只带作品就行了,画作进步了,不就等于地里大丰收了嘛。

  孙先生不吝赐教的故事,画家朋友张锡龙也曾多次深情提及。张锡龙就读天津美术学院时,孙先生是他的直接任课老师。当时的孙先生,年轻潇洒,精力充沛,平易近人,责任心强,对学生要求严格。先生上花鸟画创作课,边演示边讲解,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直至今日,先生那种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生动活泼的课堂画面,已定格为学子们对昔日时光的美好回忆。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孙先生带领他们全班同学到山东菏泽写生,住在一个弃用的学校里,可以说是天当被地当床,铺上薄薄的一层稻草,一住就是一星期。当地人久仰先生的名气,特意为先生安排了宾馆,却被先生婉言谢绝了,就这样,白天去牡丹园写生,晚上给学生上课,睡前还给大家讲故事。

  毕业后,张锡龙经常去家里看望先生,有一次带了两幅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请先生看看。没说几句话,先生就坐到画案前认真地观看起来,微笑着说:“作品先放在我这儿,过两天你再过来。” 几天后再到先生家,一进门,便惊喜地看到了先生早已摆放在画案上修改好的作品。先生精心修改过的地方,笔法苍劲,结构严谨,虚实相应,还用行书题写了 “锡龙画花鸟画,苍劲可喜,其勉乎哉。甲戌秋,其峰观题于津门”等文字予以鼓励,并盖了两方印章。另一幅花鸟画虽只添加了寥寥数笔,画了几笔兰草,便使整个画面十分完整且一下子生动起来。这时,老师站在他身旁问:“满意吗?”张锡龙激动、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一边说“太满意了”,一边向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源头汲水,造化中来,饱受先生传统经典艺术熏陶和厚德载物人格濡染,先生撒播的艺术种子正在各自广阔的艺术天地里不断进行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青蓝并美,枝繁叶茂,生长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仁者寿,智者康,谨以此小文表达对这位百岁人瑞的祝福和敬重。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