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著名画家刘正工笔人物画——精巧灵秀、鲜明生动(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谢存礼/文)刘正,天津“土城刘家”十世孙,著名画家刘奎龄系其叔爷。自幼秉承家学,习工笔人物画。1974年得美术教育家孙其峰先生赏识,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深造,专修人物画。

  退休前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30多年的编辑生涯,17次获天津市优秀图书奖或全国优秀图书奖,及个人优秀编辑工作。2012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为《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做出贡献”的荣誉证书。

  工作之余坚持工笔及水墨人物画创作,兼攻小篆。多年来形成以写意性作为工笔人物画中求得灵变的重要方式,“以工养写”作为水墨写意人物画严谨的造型基础。作品题材广泛,刻画深入。其中22件作品26次获国家或省市级奖励。孙其峰先生曾题词为“独运心源,自成格调”“见微知显”。

  1979年加入天津美术家协会;198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从1979年始,曾连任天津市第六、七届青年联合会委员;1992年曾被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年画艺委会委员。现还担任中国出版协会年画艺委会副会长,中国刘奎龄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批准建研究院),天津美协人物画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国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并被中国收藏家协会创作中心、北京大道画院聘为专职画家。

精巧灵秀如神助  生机沛然成大家

——记中国当代著名女画家刘正

谢存礼

  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书坛、画坛可谓名家云集、高手如林。但在书画界一提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画家协会理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女画家刘正,无不称赞为是一位画技精湛,待人热诚,为人谦和,德艺双馨的当今画坛女杰。

  初接触刘正的人,都会被她那雍容华贵的气质,端庄稳重的举止,和蔼可亲的仪表,学识渊博的谈吐所折服。近尔,使人逐渐感到,刘正不仅是绘画艺术的大家,还是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品德高尚、与世无争的楷模。

  刘正1949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教育世家。祖父刘伦系中国工笔花鸟走兽画派,开宗立派的著名画家刘奎龄的堂侄,家中藏有不少名画,她正是在书中画中长大的。“早日成为一名画家”是她童年的梦想,在她幼年涂鸦学画时,第一张临摹的就是唐伯虎的《吹箫士女图》。然而,上世纪的风云多变,也给这一代人的成长增加了磨难,1969年高中毕业时,她也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到了内蒙古草原。艰苦的“知青”生活,没有挫败她的爱好,反而促使她始终没有放下画笔,那美丽的草原,纯朴、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给了她无尽的创作激情和灵感。1974年,天津美术学院著名教授孙其峰先生作为“天津招生组组长”,到内蒙古招生,刘正因得到孙先生的赏识,才有幸踏入艺术殿堂——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在校学习期间,刘正度过了起早贪晚、寒窗苦读的校园生活。其间深受孙其峰、王颂余、溥佐、焦俊华、陈冬至、张士范、田昆、张京生、沈尧伊、郎少君、杜滋龄、邵文锦、郑庆衡、杨德树、吕云所、韩文来、杨树涛等著名教授的教诲,使自己的艺术修养不断增进,并以“双优生”毕业。

  毕业后30多年来,先后在杨柳青画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共编辑年画类出版物千数件,其间曾与同事们共同创下了5500万的全国最高印数;编撰画册、参考书、期刊类出版物近300册,尤其是她策划并编辑的全国首创的《中国古代绘画名卷》系列,以原大展示了,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卷》、唐代张暄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宋代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卷》、宋代佚名的《八十七神卷》等名画,填补了美术出版物的空白。她编辑的书刊曾12次获得天津市优秀图书奖;1999年被授予天津市第二届优秀中青年书刊编辑称号;2000年获得国家中宣部、新闻出版署等颁发的优秀编辑工作奖;历时4年编辑的《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之《中国织绣服饰全集》(6卷本)2007年获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多年的编辑生涯,使得她具有优先于常人接触名师、名家作品的机会,耳濡目染,读画品画,心仪神会,眼界自高。加上她自幼聪慧,久下苦功,这使她在30年后创作古典题材作品时,于把握古法的同时又善于创新,并融入当代造型的有益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笔人物画的创作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

  精巧灵秀、鲜明生动是刘正创作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显明特点之一。

桂花神——徐贤妃

梅花神——寿阳公主

荷花神——西施

蜀葵花神——李夫人

  1996年-1998年完成的《十二月花神》是刘正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作品。12幅画均采取以花衬人,以人映花的艺术语言,将12个才貌不凡,却命运多舛的古代美女情态各异地呈现给观赏者。12位花神或美艳、或清丽、或温婉、或飘逸、或灵动,其个性鲜明让人过目不忘。如:桂花神——徐贤妃斜倚苍树,手持竹简,明丽清秀,若有所思;牡丹花神——丽娟身材婀娜,舞姿轻盈;石榴花神——魏氏提笔凝思,侧靠湖石,冥思索句;杏花神——杨玉环轻舒广袖,焚香祝愿……刘正把自己内心中对历代才女的理解,诉诸笔端,描绘得鲜活生动,此套画可堪称古典题材人物画中的绝笔。1998年《十二月花神》参加‘香港世界华人美展’获优秀奖,同时刘正也被授予‘世界优秀华人艺术家’的称号。

  题材创新,追求意境是刘正工笔人物画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显著特点之二。

《新嫁娘》国画——刘正 作

  刘正2007年春创作的《新嫁娘》取材于贵州黄平新嫁娘入门的情景。构图选苗家木楼门口为背景,为了突出迎亲的“娶”字,其大门左右敞开,送亲的人群拥堵在门外,人群中新娘的羞涩,喜娘的爽快,送亲姐妹的嬉闹,童男童女的欢跃,都刻画得惟妙惟肖,似可呼之欲出。作品中,人们欢快的表情,百褶裙的摆动,竹簚的踏翻,这些生活中的元素,与拥满的场面契合,大大强化了热烈欢快的艺术效果。1989年创作的《庄户剧团》场景火暴热闹,生活气息浓烈,把农村民间剧团演出之前的场景,及农民稀罕文化生活的期盼渲染得淋漓尽致。该作品曾荣获天津市美展二等奖,全国美展银牌奖,并收入《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现代美术全集2》。再如刘正1992年创作的《美酒飘香》更是选材独特,内涵丰富的精品之作。作品取材于贵州省苗族地区,刻画了19位苗族同胞以该民族特有的“转转酒”和用牛角杯“拦路酒”的形式招待外国友人的场面。画中身着苗族各个支脉盛装的男女老幼载歌载舞,共饮美酒佳酿。画家在画面处理上更是别有新意,其构图改变了通常的格式,将众多人物编组成环形玉佩状,人物、道具的表现采用凹凸感较强的烘染表现法,形成玉佩的浅浮雕效果,环形下端则以人物的裙脚、花卉、酒坛作为基座,均置两侧,使整体构图平稳新颖,别出心裁。翌年《美酒飘香》荣获‘第五届全国年画展’金牌奖,1999年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牌奖,并收入《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之《现代美术全集2》。

  张弛有度,构思精巧是刘正工笔画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显著特点之三。

  1999年至2007年刘正以独有的精妙笔法,陆续创作了一批工笔花卉作品。画面中关节处经意雕凿,疏空处淡渲平染,松紧得宜,风格上既吸收了宋代院体画派之长,又展现了现代学院派的写实特征,形成既优雅且华贵的气韵格调,是其作品中另一类上乘之作。仔细品读她的花卉作品,你会被她那女性画家独有的匠心所感动。其一,功力深厚几十幅牡丹花千姿百态,浓淡雅丽,各具特色,在构图和造型上无一雷同;其二,气质不凡,在画家笔下,牡丹的华贵,荷花的清高,辛夷的大气,山茶的烂漫,都得到了生动地体现;其三,技法精到,流畅的线条,准确的造型,恰到好处的笔墨渲染与色彩运用,皆表明画家的技法精湛与功底深厚。

  善于对比,寄情于物是刘正工笔画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显著特点之四。

  刘正在2004年创作的《静园之秋》就显著地体现了这一特色。在这幅为‘纪念天津建卫600年大型画展’所作的作品中,刻画了一幅民国初期,在津闲居的遗老遗少打扮的末代皇帝溥仪,戴墨镜,穿皮鞋,着长袍马褂,神情呆滞木然。而站立其后的婉蓉,却是一身清宫装束,板头高耸,绢帕在手,尤其是那身唯皇族独享的明黄色锦缎宽边氅衣,与溥仪的黑色马褂形成极大的反差,并强化了这位末代皇帝的身份,及其永不能实现的期盼。画面背景用静园中秋风落叶的萧瑟气氛来衬托,既渲染了人物的落寞心情,也刻画出人物的处境。真是悟透创作主题后的神来之笔。

  如今,刘正已近花甲,退休后更加勤奋,全身心地投入工笔画的创作之中,她说自己的艺术青春才刚刚开始,并将退休视为艺术创作的“第二起跑线”,要利用退休后的大好时光,再画出一些突破自己的好作品。在这喧嚣一时的“物欲横流”的世态中,刘正能独辟静室专心工笔画创作,究其所之,应如她说:“绘画就是我生活的一种内在需要,或者说是我的乐生要素。如果,读者能够从我的画里读出真善美的情愫,那就是我艺术的价值。”我们相信刘正将靠这种献身绘画艺术,孜孜不倦奋斗的精神,一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攀登上中国当代工笔画艺术新的高峰。

(本文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天津作家协会诗人、作家、艺术评论家)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