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著名画家刘正——善于推陈出新“以工养写”(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刘正,天津“土城刘家”十世孙,著名画家刘奎龄系其叔爷。自幼秉承家学,习工笔人物画。1974年得美术教育家孙其峰先生赏识,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深造,专修人物画。

  退休前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30多年的编辑生涯,17次获天津市优秀图书奖或全国优秀图书奖,及个人优秀编辑工作。2012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为《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做出贡献”的荣誉证书。

  工作之余坚持工笔及水墨人物画创作,兼攻小篆。多年来形成以写意性作为工笔人物画中求得灵变的重要方式,“以工养写”作为水墨写意人物画严谨的造型基础。作品题材广泛,刻画深入。其中22件作品26次获国家或省市级奖励。孙其峰先生曾题词为“独运心源,自成格调”“见微知显”。

  1979年加入天津美术家协会;198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从1979年始,曾连任天津市第六、七届青年联合会委员;1992年曾被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年画艺委会委员。现还担任中国出版协会年画艺委会副会长,中国刘奎龄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批准建研究院),天津美协人物画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国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并被中国收藏家协会创作中心、北京大道画院聘为专职画家。

《革家苗少女》国画——刘正 作

笔绘秋色  心境如花

——刘正的工笔画艺术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张娟/文)女画家刘正是科班出身。她197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先后在天津杨柳青画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做编辑,正规的美术教育加之绘画的专业功底,使她在传统绘画经典画册和史书的编辑上得心应手,成果颇丰。难能可贵的是,这位才华出众的女画家在承载那一部部厚重的美术典籍的同时,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画笔,且艺术上不断地精进。2007年初,天津美术出版社为刘正出版了一本画册,里面收入的都是画家的近作。看到几十张花卉姹紫嫣红、竟相开放,笔者竟有一种感动:不单是为着它们的美,而是这些令人赏心悦目的画作,呈现出的是画家对艺术求新求变的进取精神,映象出的则是一位年过中年的知识女性于人生秋季花一般的美好心境。

  从《十二花神》到《十二生肖图》

梅花神——寿阳公主

荷花神——西施

蜀葵花神——李夫人

桂花神——徐贤妃

  刘正创作的作品善于推陈出新,特别是善于挖掘我国古典文学及其民俗文学题材为己所用,她的《十二月花神》和《十二生肖图》两个系列的画作皆充满着创意、诗意、律动之感和优雅趣味。《十二月花神》是画家根据明人说,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十二幅作品均以花衬人,以人应花的艺术语言,将十二个才貌不凡却命运多舛的古代美女情态各异地呈现给观赏者,她们或美艳,或清丽,或温婉,或飘逸,或沉静,或灵动,其个性鲜明让人过目不忘。以《牡丹花神——丽娟》为例,丽娟是汉武帝的舞女,其身材婀娜,舞姿动人,每当她舞酣之际,连廷前的牡丹花也随其摇曳,画家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个丽人起舞,花随人动的场景。《桂花神——徐贤妃》则是斜倚桂树,手持竹简,一幅若有所思之态。画中才女徐贤妃的明丽清秀已与桂花的淡雅清香融为一体。以上两幅画虽在十二花神系列中,呈一动一静,风格迥异,然而两女的服饰、发型以及背景的处理,都有魏晋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时代印记。为此,笔者以为,这些画在发挥审美效用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史料作用。

  《十二生肖图》以地支为序,将传统的民间玩具作为“十二生肖”表象,在“娃娃画”的基础之上,运用了现代造型的夸张手法,塑造出十二张儿童与生肖玩具生动组合的美好图画,并以形式多样的“压角章”点明主题。如“子”图,画一个小姑娘在玩耍手绢叠的“小老鼠”;“牛”则是一幅“小放牛”的场景,一个小小子双手握笛,与纸灯样的“牛”嬉戏……总之,风筝、竹马、泥胎“兔爷”、小猪存钱罐,乃至草编、木制的各种传统玩具,在十二生肖图中,统统派上了用场,将观者的思绪又带回的那遥远的年代。画家巧妙地将这些传统的民俗与童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可谓幅幅生动唯美,趣味无穷。

  刘正的这两个“十二”系列,成功于她的策划,而策划的灵感又取决于她对我国古典文学和民俗文学的有益汲取,在于她懂得越是那些百姓口口相传、耳熟能详的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学情节,越是经典所在、精华所在。其实,刘正所依循的正是大众审美需求,她在选择和创作这些绘画题材时,融进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女性特有的表达方式,这样的选取和组合,便注定了她艺术鲜活的生命力。

  从《静园之秋》到《梨花千树雪》

《梨花千树雪》国画——刘正 作

  《梨花千树雪》作于2005年仲夏,是画家少数民族风情系列画中的代表作之一。(高150厘米宽130厘米)2003年的春季,刘正出差到贵州,在台江县苗族的民间盛会上,她的目光所及竟是一片银白世界,那是苗族姑娘头饰汇成的银雪盛景。刘正说,创作这幅画正是缘自那样一种审美的惊叹和感动。画中刘正从正面、背面、侧面等不同角度,以细腻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西江式”和“召番式”苗族妇女儿童别具风情的衣饰图。画中画家最为着力的刻画要数正面女子头上、颈上及胸前佩带的形式壮观、工艺精致的银冠、项圈儿和挂件。无疑,这是点睛之笔,更是“梨花千树雪”景观的生动诠释。由于画家的笔法细致入微,画中人物的衣饰极富质感:绣裙上的叠层、绣片乃至蓝底上的粉红丝线皆清晰可见;银冠上繁复凹凸的花形和那一圈儿流苏,不仅给人以环珮叮当的遐想,还让人有种触摸之欲……编纂过《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的刘正,对服饰的特征格外地敏感,她的工笔人物画中,常常收入许多细节,即有特色的衣着、发饰……她的作品撑满这些元素,有温暖、有快意、有达观,更有史价值,这其实就是画家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刘正的工笔人物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敏于变迁,她的画面中常有事过境迁的痕迹。不同习惯或时代趣味,有时在她的画作中会流露出对往昔的情怀,这使她的画作有种历史感。如她2004年创作的《静园之秋》,在这幅为“纪念天津建卫600年”大型画展所作(高170厘米宽87厘米)的作品中,暂居静园的末代皇帝溥仪,戴墨镜,穿皮鞋,着长衫马褂,一幅民国初期在津闲居的遗老遗少打扮,而站立其后的婉容却是一身清宫装束,板头高耸,绢帕在手,尤其是那身唯皇族才敢上身的明黄色锦缎宽边氅衣,在与溥仪的长衫马褂形成极大的反差,并强化了这位末代皇后的身份及其期盼。值得一提的还有静园中秋风落叶的萧条背景的衬托,既渲染了人物的落寞心情,也意味出人物“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处境。于是,画家所要呈现给我们的“历史人物是在承受和体现国家命运”的主题,便不言自明。

  从花卉题材之作到取材民间的年画

  刘正说:“绘画就是我生活的一种内在需要,或者说是我的乐生要素。如果,读者能够从我的画里读出真善美的情愫,那就是我艺术的价值。” 正如画家所言,品读她的花卉画集,如同漫步在芬芳的百花园中,其中许多精美的画作,发散一种浓郁的气息。这气息,渗透于观赏者的身心,使你能感受到画家的心灵、心境、创意及其人格力度。此外,她的花卉还带有女性画家的明显特质:其一,富有创意。画家的几十幅牡丹花千娇百态、万种风情,在构图和造型上无一雷同,这是生活积累,也是才情使然。其二,气质不凡。在画家笔下,牡丹的贵气、荷花的清高,辛夷的大气、山茶的烂漫,都得到了生动体现,无疑,这是画家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其三,技法精道。流畅的线条,准确的造型,恰到好处的笔墨渲染与色彩运用,皆表明画家的技法精湛与功底深厚。

  在社会日益走向和谐的今天,文学艺术者希望自己的作品更多地获取赏心悦目的审美功效本无可非议,应该说,这样一个走势也符合当今的社会需要与市场需求。但是,笔者还是认为,当今的画家仍应继续关注现实与民间题材,多创作些大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回顾刘正的艺术之旅,她的年画创作曾在天津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她于1989年创作的《庄户剧团》,场景热闹,生活气息浓烈,把农民稀罕文化生活的热望渲染得淋漓尽致。该作品荣获全国大展银奖,并作为成功案例收入《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现代美术全集2》。刘正的另一幅作品《滇西老艺人》,更是其捕捉生活的生动之作,那位卖旅游纪念品的老人身着布依族服装,背揹背篓,手攥多个锦绣挎包,蓦然回首的眼神和紧抿着的双唇,令人过目不忘!以上这两幅画堪称刘正人物画中的经典之作,其经典的意义,便在于画作所蕴涵的对民生的体恤和关情。因此,我们期盼,且相信刘正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会坚持写实主义艺术原则,拿出更多与民众心脉相通的力作,奉献给我们的时代和人民!

天津市委统战部研究室主任  张娟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