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画家刘正——高端做事,低调做人(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梁嘉琪/文)刘正,天津“土城刘家”十世孙,著名画家刘奎龄系其叔爷。自幼秉承家学,习工笔人物画。1974年得美术教育家孙其峰先生赏识,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深造,专修人物画。
退休前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30多年的编辑生涯,17次获天津市优秀图书奖或全国优秀图书奖,及个人优秀编辑工作。2012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为《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做出贡献”的荣誉证书。
工作之余坚持工笔及水墨人物画创作,兼攻小篆。多年来形成以写意性作为工笔人物画中求得灵变的重要方式,“以工养写”作为水墨写意人物画严谨的造型基础。作品题材广泛,刻画深入。其中22件作品26次获国家或省市级奖励。孙其峰先生曾题词为“独运心源,自成格调”“见微知显”。
1979年加入天津美术家协会;198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从1979年始,曾连任天津市第六、七届青年联合会委员;1992年曾被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年画艺委会委员。现还担任中国出版协会年画艺委会副会长,中国刘奎龄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批准建研究院),天津美协人物画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国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并被中国收藏家协会创作中心、北京大道画院聘为专职画家。
《革一苗少女》国画——刘正 作
根之茂者其实遂
——女画家刘正的艺术道路
早知刘正是一位卓而不群的女画家,出于职业习惯,采访前,还是上网查查有关资料。遗憾!想不到,竟然一无所获。
果然,她是一位“高端做事,低调做人”的女性。
说她“高端做事”,并无虚言,人家做的事在那里摆着,用不着谁去溢羙。
《写生——织黎锦》国画——刘正 作
她两付重担一肩挑,两件事干得都很漂亮,难得。她多年担任出版社的美术编辑,编的大多是重头书刊,一套《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织绣服饰全集》,6大卷,摞起来,到你的膝盖。从拜访专家组织权威的编委会;到各地组稿,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4年流出的汗水浇灌出全国优秀图书“金牛奖”一等奖。近30年的编辑生涯,13次荣获天津优秀图书奖;1999年获得天津市委宣传部与出版局颁发的第二届优秀中青年书刊编辑称号;2000年获的中共中央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优秀编辑工作奖。
她引以为豪的这一切,说起来喋喋不休,毕竟这里有她的心血,尤其是当她编辑出版的《清明上河图卷》等近20卷手捲,成为启功老先生的案头最爱时,其成就感是可以想象的。
不过,笔者关心的还是她的画作。
《梨花千树雪》国画——刘正 作
她真的是“获奖专业户”。编的书刊获奖,画的画也照样有累累奖牌、张张奖状。1983年创作《幸福花开》(9张组画),一举获得三顶桂冠: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第三届全国年画展二等奖、天津市鲁迅文艺基金奖,并且9张原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从那时起,她的《十二生肖图》、《中国古代科学家》、《庄户剧团》、《十二月花神》、《梨花千树雪》,或入选全国美展,或在全国大展中获奖,或被评为“世界优秀华人艺术家” ……她的画一旦面世都能得到好评。
这样一位“才女画家”,您可能想不到,当年竟然是“换来的”。
刘正在内蒙当知青,已经选调当了中学教员。天津到内蒙招收工农兵学员,南大的招收大员对这位“出身不好”的女生犹豫不决,当时到当地负责招生的天津美院负责人是大名鼎鼎的孙其峰先生,一看这个学生的一套八开《木兰词》连环画,就说“这孩子有发展前途”,以一位“兵团战士”把刘正换到了美院的招生名额中来。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招收了她。
就这样,她是以“可教育好的子女”走进了美院的大门。这时,她既兴奋又忐忑不安。这一年,她已经25岁。开学典礼时,她才认识了决定自己命运的孙先生。开学几日后在图书馆楼的楼梯上,刘正第一次近距离见到恩师,她退到楼梯口,等恩师下楼。孙先生凭着对报名表上照片的记忆,认出自己招来的学生,孙先生说“上学不容易,好好念书吧,好好画画吧。”
这句话,刘正终生铭记,一直是她的座右铭。提起孙先生,刘正一声“恩师”语气显得沉甸甸的。眼角还有泪花闪现。这样一个“可教育好的子女”果然不错,毕业时她是政治好,学业好的“双优生。”
恩师——孙其峰先生
数十年过去了,刘正无以报答,只有那点成绩总算证实了孙先生当年的眼力。那年是孙先生90华诞,不善谀词的她,花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画了一幅孙先生的工笔肖像画,作为献给恩师的礼物。
她的画有什么特点?以我之眼斗胆说一句,其实只有两个字:揉合。
她是典型的“学院派”,美院4年,她心无旁骛,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学到了学院的扎实的基本功。不然,怎么是“双优”呢?毕业后,出版社的锤炼,让她大量接触到民间艺术的绚丽光彩,和中国画的传统技艺的博大精深。于是就有了她的一系列创作。早期6年的专业创作完成的百余张新工笔风格的年画作品,其中有十几张获奖,全国大奖就有5、6个。因为她笔下的年画有了学院派的味道,讲究画出意境,讲究运用调和色,将工笔重彩与杨柳青的“揉合”,成就了新年画的新面貌,也成就了年轻的女画家刘正。刘正的道路,让人不得不想起了那位大师——齐白石,离开了民间艺术的熏陶,也许就没有他老人家的鼎鼎大名。
出于编辑工作的需要,她常走南闯北,上能登堂入室,出入名家大师之门;下能不怕艰苦,深入到边远山区,零距离接触民间原始艺术风貌:什么是“炕围子画”;苗族有多少支脉,及各部落不同风俗,所形成的服饰有什么不同。这些常人难以介入的历史悠久的、大量的、细碎的服饰文化知识,刘正“门清”,所以她能清楚地指出他人画作和影视作品中的瑕疵。
这是一笔难得的无价财富。所以说刘正阔得只剩下成箱累柜的资料了。您说,这独家秘笈,这无价之宝能不进入她的画作中去吗?于是生活积淀和创作心性的巧妙“揉合”就天籁般地进入她的创作中去。于是,就有了她的《美酒飘香》。画中的拦路酒、转转酒的风俗,构图上传统“璧”的圆形图案形式的运用,这都与她对与传统的积累、与生活造化的结缘密不可分。但原始的东西总是原始的,倘若没有刘正艺术家的敏感,没有对造化能否入画的直觉,没有把艺术直觉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能力,一切还是空谈。
两个“揉合”,揉合出一位卓尔不群的女画家,揉合出一件件存世的艺术品。
其实,“揉合”也切合刘正的性格。她开朗而不浮躁,勤于笔耕而心静如水。拿起笔,从容驾驭,放下笔洒拖大器;再回到文章开头所说的来,她“高端做事,低调做人”。
宋代文豪苏轼在《答李翊书》中有两句话值得玩味:“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烨”,说白了就是“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学养的积累,生活的积淀,经验的磨练。才有了今天的刘正。硕果和光烨,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
2009年2月
(本文作者:系原《天津日报》副主编,天津市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原会刊《画畫》杂志执行副主编。本文曾于2009年3月发表在《画畫》杂志总期第二期)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