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画家刘正工笔人物画——独具风韵、笔精墨妙(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袁立鹤/文)刘正,天津“土城刘家”十世孙,著名画家刘奎龄系其叔爷。自幼秉承家学,习工笔人物画。1974年得美术教育家孙其峰先生赏识,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深造,专修人物画。
退休前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30多年的编辑生涯,17次获天津市优秀图书奖或全国优秀图书奖,及个人优秀编辑工作。2012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为《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做出贡献”的荣誉证书。
工作之余坚持工笔及水墨人物画创作,兼攻小篆。多年来形成以写意性作为工笔人物画中求得灵变的重要方式,“以工养写”作为水墨写意人物画严谨的造型基础。作品题材广泛,刻画深入。其中22件作品26次获国家或省市级奖励。孙其峰先生曾题词为“独运心源,自成格调”“见微知显”。
1979年加入天津美术家协会;198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从1979年始,曾连任天津市第六、七届青年联合会委员;1992年曾被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年画艺委会委员。现还担任中国出版协会年画艺委会副会长,中国刘奎龄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批准建研究院),天津美协人物画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国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并被中国收藏家协会创作中心、北京大道画院聘为专职画家。
《牡丹亭》国画——刘正 作
绢素斑斓 情驰意远
——刘正女士作品观后
袁立鹤(艺术评论家、《鉴宝中国》主编)
“满怀春绿酒,对月夜琴幽。”这是癸巳岁雨后得观刘正女士的仕女画作后浮现出的感觉,久挥不去。
赏读资深女画家刘正女士的人物画作品,既可感受到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斑斓瑰丽,又能感受写意水墨的无穷魅力,又能探寻到她在深入传统与创新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首先,她的作品中有股扑面而来的静穆高雅,这种气质源于女画家特有的气质,即洞察人生之后的返朴归真,乐观、洒脱、质朴、平和,天真无拘、超凡脱尘。她的作品源于诸多空灵飘逸之态,浑厚华滋,清绝妙造,气韵俱备,给人以直抵心灵的感悟。
《梨花千树雪》国画——刘正 作
《布依族老艺人》国画——刘正 作
刘正女士在师传统的同时,又注重加入自己的语言符号。她能把在作品中流露的细腻情感融入到画面的微妙流转之中,随物婉转,与心徘徊,通过其笔下的形象,塑造出自然的精气神,营造出精神栖息的港湾,表述着净化心灵的人文关怀。她在自己笔墨语言的运用中,取南北画派之长,笔墨清爽,清新靓丽,使其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如《布依族老人》和《梨花千树雪》,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现代审美情趣。
《葬花吟》国画——刘正 作
《新嫁娘》国画——刘正 作
《红妆》国画——刘正 作
很多画坛前辈如:孙其峰、陈冬至、曹德兆等对刘正女士的人物画作品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她的作品已超越了性别,大气、率真、丰富、严谨,功力扎实,挥洒自如,实属难能可贵。我们从她的《红妆》、《葬花吟》、《新嫁娘》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刘正女士在她的创作中通过对少数民族美丽女子和传统仕女的描绘,表达着细腻的情感、诗化的意境。她注重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和谐,而不是简单对于人物的重现;她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强化了作品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气息,使各色女子,无不含情脉脉,呈现了一种自然、和谐、宁静的环境之美。置身其中,会浓烈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恋之情。
刘正女士勤奋于津沽文化的氛围中,其美学特征主要倾向于“唯美”一类,婉约、温柔、典雅、宁静、鲜活、平和。她以灵动、朴拙的线条写出一种淋漓洒脱的水墨韵致,产生出令人臆想翩翩、如诗如歌的感觉,对应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在生存压力中所产生的隐晦、迷茫、不甘寂寞而又渴求回归闲适、单纯生活的复杂心绪,勾起人们几多童年的回忆以及心底对美好人物的回想与精神向往。
我们从刘正女士的作品中,不难体悟到“绢素斑斓 情驰意远”的美好意境。这得益于她在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博涉约取和她能够虚静其怀、悟解天地山川自然生命的活泼自在,追求至美无言的大化之境和精致美丽的画面感,这也正是其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综观刘正女士这些年的人物画系列作品,你会深深地被营造出的那种浓郁的诗情画意所感动。她的画作没有以奇、险取胜,不急不厉,在看似平淡的图式中呈示出雅逸洒脱的东方工笔和水墨情趣,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心与自然同化,行动与自然顺应,进而抵达“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应该说,她是在“技”与“道”之间开始自己的艺术思考与创作的;可贵之处在于:无论如何徘徊困惑,她始终不渝的坚持自己的艺术目标与艺术理想,遵循“以技入道”、“以技入境”的原则,在技法训练中融入文化修养,使笔墨更具内涵,用以营造特定的审美境界,并在其中以自己的情怀去营造一种诗意,传达一种氛围于气息。从她的画作的画面中,我们终于可以获得相违已久的似乎已经有些陌生的清赏雅兴。
对于传统工笔仕女画,她表现得兴趣盎然,并孜孜不倦地从中汲取精华,寻求着创作灵感。我们最终被她的作品所征服的,就是她那种“绢素斑斓 情驰意远”的精神。这种弥漫着深深人文关怀的“精致”溢满画面,整幅作品因而覆盖着令人欣然的快意。这种快意相当朴素、清澈,却又让观众动容。“造境随心”,这是贯穿于她作品始终的深刻意蕴,并由此触动人心。“中国画要强调‘情’与‘意’”,不寄于“情”,画便呆滞;不求“意”,画则空泛。在她的作品中,“情”与“意”结合的“造境随心”则是尽展仕女画传统的精妙,融入了难以言传的情感。它是一种永恒隽永的美,而她正是以自己独具风韵笔精墨妙的艺术把这种境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画坛晚辈,在寻绎刘正女士的艺术人生历程,联想到王安石的一段游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艺术的寻幽探胜之旅中,刘正女士不满足于“夷而近”,她更向往的是“险以远”,以期到达“奇伟瑰怪”的“非常之观”。工笔人物画不就是如此吗?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中国画的融合创新也没有终点与极致。如今,刘正女士在人物画创作中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年来她的作品先后入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还在第六届,第九届全国美展上获得殊荣。我们相信,在她不断开拓视野,丰富学养、情操,在坚实的传统津沽文化中与女画家细腻之心紧紧契合,渐臻佳境,定会成为倍受关注的中国画大家。
作为老前辈的刘正女士艺术上的精妙无须赘言了。在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这块需要长期积淀,成名不易的领域,志存高远的刘正女士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令人称羡。然而正是满怀春绿酒的平淡之心,使她能够真正登堂入室,画出如此不寻常的人物画作来。她多年来一直用心感悟艺术,感悟生活,博览群书,澄怀观道,必是大成。如今的中国画坛,既是艺术的殿堂,也是喧闹的名利场。黄锺不语,瓦釜雷鸣;大水默默,小溪哗哗。不论画坛如何风起云涌,鲜衣怒马,她照常快乐朴实地走着,步履坚实,不困于褒贬得失,不迷于纷坛诱惑,不屑于一时得失,刘正女士心里的明灯灼灼不灭。亦可喜,亦可期。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