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泼向人间一片情——再看王其华的泼彩艺术(组图)
著名画家王其华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贾德江/文)记得在新世纪伊始,我曾赴天津,登门拜访王其华先生。走进他的客厅,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幅悬挂在墙壁上的工笔花鸟。画幅很大,画的是葡萄,但不是那种一果一叶的小情小趣,也不是那种浓艳富丽的格调,而是以清新、自然、典雅、隽秀、温馨的画风,放眼于葡萄园圃的一种大手笔、大趣味、大境界的追求。硕果累累的葡萄层层叠叠,由上而下铺展开来,晶莹剔透的串串葡萄,如悬珠缀玉,引来一对黄雀迎风上下飞舞。显然,画家秉承了“对花写照,为鸟传神”的传统文脉,以重写生、尚形神、坚骨法、雅色彩的笔墨技巧表现了大自然繁茂向荣的蓬勃生机。王其华是大自然的歌者,吟唱的是一首自然之歌、生命之歌。
细察之,画中果叶、枝蔓、飞鸟造型准确生动、刻意求真,形神俱足,美不胜收;笔墨重在“以线为骨”,笔不妄下,劲健有力,存书法笔意之美;色彩妙在“以西润中”,冷暖相宜而多变,色调丰富而统一,不以浓妆艳抹取胜,只求雅逸和谐之美。在形式美的追求上,王其华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表现为工笔与写意的结合,双勾与没骨的联姻,水墨与色彩的融会,浓淡层次的处理,虚实空间的营构,线的变化与节奏的讲究,肌理的适当运用,以及把包括形、光、色在内的西画创作技巧有机地融在传统的笔墨体系之中,等等,一切都在于创造真正属于当代工笔花鸟的现代形式之美。这不仅需要足够的才华,需要笃学深思熟谙中西绘画理法,更需要敢于创新的精神。诚如清人刘开所言:“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我以为,王其华就是这样的一位画家,他以葡萄为载体的工笔花鸟创造了“一人之奇”,开辟了“独造之域”。
坐下,喝茶,聊艺。王其华先生又从书房里取出一本画册签字赠送给我。这是一本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王其华葡萄画集》,盒套精装,单面印刷,发表了他的水墨写意葡萄作品69幅。画风雄浑洒脱,笔墨苍润有致,又是另一番撼人境象。他画的仍然是平民百姓司空见惯的寻常葡萄,但在他深入观察自然、重视写生的基础上,通过注入个人的气质、性情、学养及其所感到的时代心声,便具有了不同古往今来同类作品的艺术力量。作者没有忽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难能可贵地坚持着讲究笔精墨妙的文人画传统,幅幅作品无不以草书入画“强其骨”,藤蔓交错尽舒卷,无不以淋漓墨色“壮其韵”,画得明珠照玉盘。他的创造性在于,他笔下的水墨写意葡萄充分发挥了“水”的机趣和西法中“色”的技巧,最大限度地吸收运用了西画用光、用色、明暗造型等表现方法,写意参酌写实,水墨相和色彩,以笔墨的丰富性、表现生物的鲜活性和色彩的明丽润浑见长,使画出的葡萄或苍翠欲滴,或堆珠积玉,或春华秋实,或倩影婆娑,既有珠圆玉润的质地之美,又有硕果满园的体量之感。那种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欲显还隐,那种冷中有暖、暖中有冷的色阶之变,都是画家在状物的同时纵情抒写自己感受与个性的结果,都是画家在重视物象生意与审美特征的前提下,对时代精神意蕴的表达。
王其华走。回首往事,从我与王其华先生初次晤面至今,转眼间已走过了十几个冬夏春秋。我虽在京城,却一直关注着他不平凡的人生,为他的成就而喜悦,为他的发展而欣幸。多年来,王其华双向并举,既是教育战线的播种者,又是艺术事业的收获者。他凭借夜以继日的勤奋努力,以一颗感恩时代之心,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丰厚自己的学养,又倾注心力一方面尽心尽责地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则丝毫不懈怠自己对艺术高峰的攀登。从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部主任,到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再到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他带领他的团队为培养艺术新人竞竞业业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成绩斐然。职务的一路擢升,是对他工作的最好褒奖;陆续出版由他主编的《大学美术》等多种教材,是他工作出色的印证。同时,他的作品曾先后在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德国、保加利亚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展出,并结集出版专著有30余部,艺术成就颇丰。然而,我更为关切的是作为著名画家的王其华艺术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画家是以作品说话的,要了解一个画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读他的作品。2017年由我编辑出版的《王其华泼彩艺术集》问世,揭示了他从领导岗位上离休之后的艺术轨迹。他不在囿于一种题材的表述,也不再拘泥于或工或写的描绘,他要在工笔与写意的葡萄之外开疆拓土,以求新的突破。从出版的这本画集中可窥豹一斑,他不仅从表现题材的单一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由工笔、写意的旧有面貌转向对“泼彩”新语言的探究。
众所周知,在现代绘画史上,将“泼彩”作为一种中国画的创作手段或风格的绘画大家只有张大千、刘海粟二人,张大千成功在前,刘海粟成功在后,虽都偶作泼彩荷花问世,但他们创作的最高成就还是以泼彩山水为代表。所谓“泼彩山水”,就是在传统泼墨山水的基础上,进而发展成泼墨与泼彩相结合的又一新体貌,即以墨和色泼向纸面,随之手抹笔涂构成形象的画技,追求一种迷蒙混沌的意象。它是一种以墨胜笔、以泼染代替渲染的山水画新形态。借径张、刘开创的泼彩山水之法,运用于花鸟画的传神写照中,在世人面前展现出一个花鸟画的新世界,这应是王其华先生泼彩艺术的革新意义所在。
从表面上看,泼墨泼彩有随意为之的特点,似乎不难,但实际上如果没有极高的笔墨、色彩控制力和“胸有成竹”的丰厚学养,泼墨泼彩就会沦为“野战无序”的胡涂乱抹。质言之,泼墨泼彩不仅需要深厚的笔墨功夫以及驾驭色彩的能力,还需要一种狂放的浩然之气,如气质儒弱者是万难措手泼墨泼彩的。
王其华是一个自强不息者,平静的外表下面终日涌动着激流波涛,他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内蕴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气、志气与锐气。诉诸于泼墨泼彩,自有一种水墨畅肆、色彩奔宕之势,既有吞吐大荒的任情浑洒,又有“妙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任性而为,满纸流光溢彩、浑然奇幻、生意盎然。20世纪西方艺术的最大革命,就是摒弃了古典写实绘画的一切法则,向着抽象方向演变,形形色色的非写实绘画流派和风格层出不穷,几乎成为现代艺术的主流。王其华的泼彩艺术极大地削弱了造型结构的写实因素,代之以蓊郁水墨和缤纷色彩的泼染为主要表现手段,破除了物象形体的轮廊界线,造成“恍兮惚兮,其中有象”的视觉效果。这种表现方法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抽象造型方法冥冥相合,体现了现代艺术的精神。
王其华泼彩艺术的另一变异,是将“随类赋彩”的传统设色法,转换为高度重视运用具有表情力的统一色调,使之与独特的意境相结合,加强了色彩抒情达意的感染力。重视色彩的抒情作用和象征意义的表现是现代艺术取向的又一个重要方面,这在王其华的泼彩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他那里,色彩是理想的象征,是蓬勃不息生命力的体现,是他心灵深处挚爱生活、挚爱自然的感情抒发。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艺术应该“使我们的情感赋有审美形式,也就是把它们变为自由而积极的状态,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情感本身的力量已经成为一种构成力量”(卡西尔《人论》)。收在《王其华泼彩艺术集》里的作品,充分体现了王其华为把情感“变成自由而积极的状态”,并“使我们的情感赋有审美形式”所作的努力。我们看到,他的泼彩艺术是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是作者对自然、人生真挚情感的流露,洋溢着画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他泼向纸上的是画家独到而敏锐的观察和体验,更是对人世间的一片深情。这种情感本身的力量已经在他的作品中形成一种“构成力量”。这种力量首先使他的选材不再局限于“形如宝珠,凝露含香”的葡萄,而是冲破了旧有的范围,拓宽了视野。他的泼彩作品既有如乳汁如甘霖诱人垂涎的葡萄,也有《腊梅》的冷艳、《荷趣》的高洁、《紫藤》的春光、《绣球》的飘香,还有《红果聚英》的南国之风,《冰骨含香》的北国之恋,以及《葵花向日》的乡土之情,甚至有讴歌河山壮美的《百舸争流》,等等。
他让花与鸟结合,花间有蜻蜓之飞舞、游鱼之嬉戏、雀鸟之和鸣,重情趣,重意境,不仅令人奇,更令人思;他将花鸟与其生存空间化合为一,展现出无尽的生机,成为与现代人感情生活和审美体验更密切的对象。这种力量还表现在他的泼彩艺术不择手段的表现上。所谓“不择手段”就是打破各种常用技法的界限,择一切手段来灵活运用各种成法。他的泼彩艺术已跳出了花鸟形象本身,强调来自大的生活感受、生命感受的时代感,以及构成泼彩语言的宏观构造和宏观气象。但他笔下的花情鸟态,又没有完全走向抽象而令人费解,而是以泼为主以笔补之,或浓破淡、淡破浓,或写破泼、泼破写,或色破墨、墨破色,尚趣、尚气、尚势、尚力、尚韵,形成了丰富复杂的交响和互渗。达此境界,王其华靠的是几十年画葡萄练就的一手“绝活”,腕底似有神助,故其下笔随意泼染勾斫,皆成文章,是一种“不求形似求生韵”的水墨和色彩的写意化。从中可以发现其笔、墨、色之间独具的深厚功力和情性所在。
我喜爱王其华先生以葡萄为载体的中国画创造,同样喜爱他致力于泼彩花鸟所显露的睿智和才华。我也分明看到,这片被画家的感觉和心灵浸染了的艺术天地,只是属于王其华的。他的艺术从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画的生命力和发展潜能。在他漫长的艺术道路上,始终保有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并竭尽自己的力量、心血、情感去拼搏,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也赢得了许多成功的喜悦,迄今为止,他全然不知老已将至,依然热爱着自然,关注着时代、思忖着人生,创作的激情依然撞击着心灵,他已为自己和炽爱的花鸟画艺术提出了更高更远的要求。有大追求的目标和大寂寞的奋斗,才可能有独领风骚的大突破,作为友人,我期待于王其华的,正在于斯。
2019年6月28日晚稿于北京王府花园
(作者系著名出版人、美术评论家、画家)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