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其华谈小品画——咫尺之内 写千里之景(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王其华,中国画花鸟、山水画画家。1949年生于天津,别署伯牧。祖籍山东宁津。先后学习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天津美院美术教育专业。师从著名画家穆仲芹、苏葆桢。西画师从著名画家李昆祥、于益友。曾任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研究生导师。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美协会员,天津美协理事。
咫尺之内 写千里之景
——谈小品画
王其华
公元4世纪,鸠摩罗什翻译般若经,将略译本命名为《小品般若》。由此小品其语出自佛经。文学、戏剧、音乐,绘画小品的提法便都是由此而来。
在美术史上,优秀的小品画已经成为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盛行于宋代的小品画,规格不定,有方有圆,其册页画面虽小,但绝不轻心率意。明清以来的文人画大部分是小品。所谓文人墨戏则是小品画的典型状态。小品画不是鸿篇巨制,也不等同于小幅画。小品画幅虽小,但内涵丰富,艺术精湛,以小见大,内容也是“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随意之笔的中国画小品多带轻松之态,因见画家真情,历来被人们所珍赏。
画家的小品有自己的神韵。例如大师寥寥数笔画出的小品——“虾”便是齐白石的代表之作。画的篇幅虽小艺术精湛。小品发挥想象和创造性的构思,精巧洗炼地使用笔墨技巧,淋漓尽致地写出画家的情趣和感悟,反映出时代的气氛和情调。艺术的高低在质量,而不在画幅的大小。小品画有明确的精神指向和审美取向,它深入浅出,直发胸臆、言近旨远,有大寄托。中国画历来讲求意境和情趣,是传统艺术中的精华。
小品画面小,容量少,不可能画宏大的场面和具有严肃主题的大题材。更适合表现一些小巧、轻松的小情小景,更有趣味性。画小品和画大创作一样,是作者长期艺术实践成果的集中体现。由于尺幅小,无须缜密的思考和复杂的案头准备,但要求在创作时选材精炼、集中,要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在构图时同样要有完整的章法,小品也不是大画分割的局部。乘兴为之,落笔成趣。由于小品要让观者近看,无论在文化内涵或笔墨情趣都要禁得起推敲。小品画在其功能、审美、制作、内容和观赏等方面,都具有更大的自由。是随意之笔,信手拈来。可读、可赏、可玩,可藏,作品最终表达的仍是——真、善、美。在品赏笔精墨妙和情景妙趣的把玩间得到精神的愉悦。作品与读者瞬间沟通——他们读得轻松而倍加喜爱。
正是小品这种审美效果所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为观者喜爱,乐意收藏。有人认为中国画烟火气症结太浓。很难想象没有经济价值的艺术品会有艺术价值。艺术品收藏热是国泰民安、社会祥和、百姓富足的表现。绘画中的小品既品位高又价格实际,既有很强的收藏性,又有极好的流通增值性,不失为一般艺术品欣赏、收藏、投资者的理想选择。
现今画坛盛行大画,而且越画越大。许多画家花很长时间和精力搞大创作。不妨在画大幅创作的同时,从事些小品画的创作,探索怎样在咫尺之间,营造出深邃幽雅的意境是非常有易的。中国画讲修养、讲笔墨、讲率真灵性,画小品可以提高画家的笔性,可以涵养画家的灵性,可以放松画家的心情。这些都更容易在小品中得到体现,于见笔见墨中相得益彰。一个画家只能画小品,那是难以成为大家的,但大家必然是小品画的高手。有些画篇幅虽然大,但总觉得是小品大画;而有些称作小品的却又显得用力太过。如此看来,这“大品”和“小品”之间除了篇幅大小以外,还是有着一些内在的特点。“大品”和“小品”不是对立的,各有各的位置,从艺术品位和价值来看,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精神和艺术的高品位是需要长期努力追求的。省力取巧、赶新潮,其实是没有远见的。
当今小品画也和其他画一样,喜欢的人多,画的人也多。小品画像一阵和煦的微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