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喊响和做强“津派书画艺术”的推动者杨勇(组图)


位于鼓楼北街口的杨勇书画工作室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孟阵专访)天津鼓楼是一座有着近500年历史的文化建筑,前些年经过了翻新和修缮,更加巍峨庄重,是承载着天津文化、天津气质、天津风土人情的重要符号和标志之一。而围绕新鼓楼的店铺、商家基本都在经营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古玩、字画、工艺品等文化用品。在这些风格各异的商家之中,鼓楼商会副会长杨勇是做得风生水起,非常出类拔萃的一位。



杨 勇

      今年59岁,正当年富力强的杨勇是天津资深文化企业名家,他创立并经历了天津三家园画廊、天津三家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津派书画院、杨勇书画艺术工作室等诸多文化实体,如同工作母机,一路走来,一路撒下文化种子;唯才是用,不论门第;集贤撷英,推介和扶掖书画艺术。在津门乃至我国北方和全国众多地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暨书画艺术的旗帜林立,而杨勇撑起的,是属于自己、有着独到思想的一面旗帜。


孙其峰先生题写的三家园


      杨勇走过了学习绘画,经营书画作品,宣传、研究和推介书画文化的三个阶段。早年曾经在津门书画名宿梁崎大家门下学画,高中毕业后曾经下乡,在乡下小学做过美术老师,回城后参加工作,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走上自主经营之路,于80年代在天津古文化街开店,然后转战鼓楼,并开辟了北京、上海、广东等诸多省市和地区的业务。他说经过多年打拼,现在有两个想法,一是做书画作品经营心要诚,做就做最好的作品,在经营中不能存有侥幸心理;二是回归书画艺术本身,做学术研究,既把以往在梁崎老身边学的艺术拾起来,又为津门书画家做访谈,向外界推介他们,并在推介他们的同时宣传书画艺术的真谛。杨勇对来访的记者说,在推介书画艺术的同时要善于发现人才,帮助他们走向市场,有的人是真苦,画了一辈子而不懂得经营,埋没了艺术劳动价值。



广东东莞裕东书画艺术院



书画家工作室挂牌仪式现场



书画艺术培训


      在开辟外地市场方面,杨勇说,广东的东莞曾经经历了严格的市场整顿,于是,他抓住了此时东莞正需要文化建设的契机。当时市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杨勇便及时与朋友合作,在东莞建立了“裕东书画院”,五层楼一万平米的使用面积,一至四楼是书画展厅,五楼是餐饮、住宿等综合设施,书画家来了可吃可住,交流方便;具备承揽业务,搞拍卖,搞培训的条件,在对少儿进行艺术培训时,重点讲绘画,很受欢迎。在对企业家进行培训时,则首先讲书法的重要,让他们临帖,从“上善若水”写起,看似是“吉祥话”,其实是传统文化熏陶;在此基础上练签名。而安排书画家讲课,也首先要备课,等于进行书画艺术理论的“再学习”。杨勇还在“裕东书画院”基础上以书画家个人名义陆续建立了十四、五个工作室,为推介书画家作品和弘扬书画艺术尽自己的所能。从总的发展前景看,经过了前期过热的阶段,现在正在回归理性,书画作品将以本真的价值和价格走向市场。




孟阵专访杨勇

      杨勇说,中国书画讲“盖棺定论”,若人死画也死,只能是三流画家;而一流画家不论人死活该火都火。门道在哪里?在文化内涵。过去买画者用耳朵买,打听谁的名头大买谁的,譬如是某某协会主席的,就出高价,现在不行了,文化市场一步步走向规范,泡沫被挤,不看虚名看水平,看作品的实际价值。买画不光因为喜欢,还想当股票买,希望它能够升值。做为经营者,要有良心,要给人平衡,值四千不能卖八千。现在中国画的传授与弘扬都存着局限,教授者主张学生跟他学,亦步亦趋,难以博采众长。在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锤炼方面也很欠缺,甚至连基本功都“省略”了,譬如画写生不是到景区现场速写,而是拍了照片回来比照临摹;绘画中还存在着“八大抄”,没有自己的创作。学古人近古人而脱离不了古人就是失败,需要超越,譬如山水画,在水法,墨法,笔法方面可以不变,是中国画的基因,但要有从大自然中吸收来的营养,如常年在外写生的山水画大家傅抱石,就发明“抱石皴”的画法。


      杨勇谈起绘画基本功,滔滔不绝。他认为,在山水画界,自上世纪出现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家以后,五、六十年以来几乎没有大家。一些人钱没少赚,精品很少。市场任何时候都好做,关键是要有高品位真品。他主张画家要“诗、书、画、印”四方面都懂,字能托画,不能写字的画家等于半条腿。中国画讲用水,惜墨如金,他在与画家交流时先聊文化积淀,看对方是否知道“四书五经”是哪四书哪五经;看对方是否了解中国绘画史;以及各朝代的流派和代表,对他们怎样理解和认知;什么叫“笔巧、墨巧”,巧在哪里。何为“三矾、九染”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学画前期是技术,后期是艺术?为什么现在画匠多而画家少?要做画家而不是画匠,就要真正从基本功开始,有教材,有教学大纲,学中国绘画史,重视现场写生。那么,做画廊、艺术馆、工作室的人,就要做到画家、经营者、消费者三方高兴,做到物有所值。秉持淳朴,善良的童心,秉持率真,感恩,悟道的精神,在善待自己的同时善待别人。懂得顺应,先懂后顺,顺应自然。市场有阶段性,也有一惯性,经营者要做儒商,讲求“仁义礼智信”,有诚信有责任感。做好这些,就是弘扬文明,弘扬中国文化。



      杨勇之所以有这些参悟,是多年来在文化市场摸爬滚打的结果。当年他在农村的时候曾经很苦,苦到没有盐吃。于是,在西北风肆虐的冬天借了皮衩下河捞喂鱼的红虫子,然后卖了买盐;夏天逮知了,夜晚在树下点柴火熏,让知了从树上掉下来,转天到市场去卖,赚点钱买副食调料。从家传来讲,姥爷家曾经是天津成兴茶庄的掌柜,早先的天津粉条厂杨家是股东,遗传基因让杨勇对经营有着天然的兴趣。从农村回城后什么都没有,文革后退赔了他家一些查抄物资,包括任伯年、华世奎等大家的作品,成为他经营艺术品的起点。那时天津没有文化市场,只有“鬼市”和委托店(艺林阁等)。他在单位的工资也不高,只有41·8元,他曾经以50元的价格,买下收废品的一车东西,里面恰巧有字画,于是留好的卖差的,其中华世奎的对子曾经一对一块五,到了1983、1984年涨到30块钱,让他积累了资金。此时,他手里已经有了王雪涛、李苦禅的作品,这些算“新”的,而他主要经营“老”(明清时期)的。曾经在古文化街开店,后来到鼓楼买了底商。北京的潘家园古玩市场也曾经留下了他经营、打拼的足迹。在开办“三家园”的时候,他是主要投资者,另外两人是合作伙伴,在干得最好的时候,三个人友好分家另立炉灶,都得到良好发展。



津派书画名家艺术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



全国巡回展(济南站)

      杨勇的“三家园画廊”始建于1994年,至2000年升级为“三家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京津等地另设有多处实体分店。主要经营传统和现代字画、古玩、玉器等杂项。拥有专、兼职知名书画家姚景卿、刘皓、高博、贾万新、郭书仁、吕云所、张葆东、郭福深、单连辰、 马绍光、刘成权、谢大弘、史玉、贾广健、王大成、高学年、赵树海、张恩祥、金涌炎、王明亮等近二百人及作品,星光灿烂,济济一堂。在此基础上,杨勇于2012年成立了“津派书画艺术研究院”,他亲自任书画院院长,开始新一轮艰苦创业,最早喊响“津派艺术”并梳理出特色,努力传承津门老一辈书画大家的艺术品德与艺术技法,把研究院做成“津派艺术”传播交流平台,进一步繁荣津派书画艺术市场。在研究、推介书画艺术的同时开展经营,为在书画艺术领域取得经济与文化双丰收而殚精竭虑。几年来,举办的活动有(在中国书画艺术交流中心)“津派翰墨情缘书画展”;“津派书画名家与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共叙‘翰墨情缘’书画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9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迎新年庆新春津派名家书画展”;“大缘迎春联谊会书画笔会”;“‘中国梦·翰墨魂’津派书画名家作品全国巡展(日照站、济南站、北京站、东莞站)”;“赴台参加纪念孙中山诞辰146周年海峡两岸书画交流”等。异彩纷呈,颇具影响。



杨勇与陈传席先生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



杨勇在韩美林先生家中做客



杜滋龄先生光临三家园茶艺社



梁崎先生题写的望云楼


    杨勇是1960年生人,常年的辛苦操劳,使他不到六十岁的年龄已然满头白发。但他精力旺盛,头脑清晰,思路开阔,加之多年来积累的深厚学养,使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他的工作室内墙上悬挂的津门书画大家孙其峰字体遒劲的“宠辱不惊”,津门书画名宿余明善、梁崎二老堆金砌玉的“望云楼”墨宝,似乎昭示着他的处世之道与事业前景。下一步他将把工作室做为基地,建立艺术家园,以弘扬传统文化和“津派书画艺术”为目的,而不以盈利为目的,为进一步推介“津派艺术”和“津派艺术家”做出新的努力,我们热切地期待着!



【作者简介】孟阵,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加拿大加中笔会会员,实力派作家,曾出版各类文学作品20余部,600余万字,有的作品获国家和省市级奖项。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