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岩波与许胜勤老师谈《我把青春献给你》(组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报道)今年正月初一,作家岩波非常敬重的山东作家许胜勤大姐病逝,享年71。岩波悲痛之余,和我谈起他与大姐的种种交谊。大姐读过岩波很多本书,亦写了很多读后感,让岩波非常感动,他每每想写一点读后感的读后感,但又总感觉有自我张扬之嫌,便一再放下。前几年许大姐在读完岩波《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以后,写出了近万言的评论,岩波便按捺不住写了《与许胜勤老师谈【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说出关于那本书的自我感觉与初衷,其实全是因大姐的评论有感而发。2015年,岩波曾经专程前往山东许胜勤家乡探望,与许大姐以及她的众多学生一起,到她的长篇小说《五鸡台书声》的故事发生地五鸡台走访。


岩波与许胜勤老师

  许大姐是山东某职业学院的高级讲师,还是全国教育战线的先进个人。她每当书写读书体会以前,都要向岩波详细问询该书的成书过程。岩波对她说:《我把青春献给你》这本书是他所有作品中最重要的一本,说是代表作也差不多。书中浸透了他青春的血液和记忆,凝聚了他的理想信念和人生底色。书中所记述的所有故事也都有来源和原型。只是其中一些细节被他触类旁通加以发挥和添枝加叶了,也为了营造气氛,烘托人物,或为了把故事讲完整。他写的其他长篇小说,有些属于被一个人或一件事触动,于是,调动所有生活积累,滔滔不绝地讲出一个完整故事。而《青春》这本书不是。部队的生活具有特定的环境和路数,完全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或完全随意的信马由缰是写不好,也几乎是没法写的。


岩波和许胜勤走访五鸡台

  许大姐得知这本书是一步步扩展出来的,便很感兴趣。岩波告诉她:早先,这本书的前身《那年那些兵》出版后,很多退伍兵和部队现役军人看了以后,均表示十分信服,他寄到部队英雄二连两本书,连长和指导员组织全连进行传阅,然后书就被团政委拿走了,他不得不再寄。后来他回部队参加二连的纪念活动,团政委还专门与他谈起这件事,说对那本书爱不释手,而且,书也不在他手里,是别人从他手里借走再也没有送还。岩波后来再寄的书,就被二连指战员收藏在连队荣誉室的玻璃柜里了。其实,那本书只是雏形,《青春》才是这本书的完整版。


岩波著《那年那些兵》

      岩波有几个QQ群是老部队38军战友建的。2013年10月11日,QQ名叫“大校的女儿”的原保定38军军直的战友马宁(1976年兵),早晨08:04在群里留言道:“岩波您好,您的大作《那年那些兵》我正在拜读,只是正逢双节亊情活动多些,没有读完呢,看了一部份,感觉生动,又非常真实,就象发生在部队大院里,和我身边的事和人一样,非常亲切,真不愧是佳作。今天见到岩老师非常高兴,顺便说上几句。今后一定多多向您请教,祝您身体健康。敬礼!”她比岩波晚当一年兵,估计比他小两三岁。那时候女兵入伍一般比男兵早。曾经的战友、后来某军校的邓一飞大校阅后留言说:“这本书让我非常感动,简直热泪盈眶。”曾经的战友、后来的山西企业家方洪武看后非常感慨,说想不到自己的战友成了作家,盛邀他去山西采风。

        

      岩波在将《那年那些兵》改写为《青春》的时候,原打算删掉前面三个小女兵的唧唧歪歪整小林琳和谈恋爱的故事,但军直女战友马宁的留言,使他放弃了这个想法。使《青春》成为现在的样子。其实,相反的意见也存在,北京一位在某国家机关工作的朋友荆素琴看完《那年那些兵》说:“这本书其他都好,就是里面的小林琳让人腻歪,这个人忘本。”但岩波在《青春》里没对小林琳的情节做改动,因为小林琳做为配角,能够引起读者的腻歪,也说明这个人物立起来了,怕就怕味同嚼蜡,既引不起读者赞赏又引不起读者反感,那就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了。那样的故事或人物就应该删去了。


      许大姐对这本书的《后记》评价很高,说简直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岩波告诉她,他以往的作品既不写前言也不写后记,总觉得那会干扰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和体悟。但从《那年那些兵》开始,他对好几本书都写了后记。起因是当时《那年那些兵》的责任编辑对他说:“你要考虑写一篇后记,3000字左右,把书中未能记述的真实故事补给一下,特别要注意:还是要体现激情、纯情,包括在激情、纯情下的莽撞事、尴尬事等。但不能摆老资格,不能教训人,不能世事沧桑,要用您当年的心态和笔触进行书写。也就是说,您要站在21世纪用20世纪70年代的身份回望过去。”《那年那些兵》的后记和《青春》的后记均遵循了这个原则,如果说写得还不错,能够让人受到激情的感染,应该得益于这位责编。


      岩波告诉许大姐,这本书的最早版本,是他2005年为纪念转年的唐山大地震30周年而写的四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想回唐山看一看》,当时他找到老朋友《天津工人报》的总编吴建立,请吴老师看看,结果吴老师感觉不错,便交给副刊主任邵衡宁处理,于是,在《天津工人报》上连载了四个月。连载时间正是2006年纪念唐山抗震救灾30周年之时,了却了岩波的一桩心愿。因为早在1976年唐山地震的时候他恰巧正在部队当兵,他们部队在第一时间赶赴唐山抗震救灾,经历了艰苦的70余天的全过程,出色完成任务,得到党和国家的表彰。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岩波家里还没有信箱,他订了一份《天津工人报》(每周四期),每期寄到母亲家里,后来稿费也寄到了母亲家里。他母亲做过居委会代表,擅长做群众工作,磨练得语言非常丰富,遣词造句生动活泼妙语连珠,俏皮话歇后语乡俗俚语包括老天津卫的“妈妈例儿”,说起来一串串的,岩波在年幼的时候受影响最多。他在文学创作的时候,往往不经意间就把母亲的语言习惯带了出来。母亲在为他收报纸和稿费的时候,十分高兴和欢快。她一生没上过几年学,但喜欢读报听广播,对儿子的写作也十分赞赏,视为骄傲。



岩波受邀到部队采访



岩波受邀在部队采风



      故事在报纸上连载过程中,岩波就接到了老同事陈明的电话:“老李啊,你的文章我们看了,很想和你见一面啊。”于是时隔不久,这位老同事真的跑到他家造访来了,大谈对这个故事的感想。另一位发小,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的一位干部,看了这篇故事以后,对里面围绕胡二海发生的纠葛十分赞赏,连说“你把故事编绝了”。岩波告诉他,这件事是有原型的,为了防止对号入座带来麻烦,他把故事换了形式,而核心是一样的。在这个阶段,为了纪念部队在抗震救灾中的出色表现,他把这个故事发到了凯迪《原创基地》上,起名《唐山大地震留下的故事》。当时网名叫“绛珠小草”的杭州作家邓关瑛做版主,立即给这篇作品定为“精品”。网友反响也十分热烈。一名唐山的读者看到这篇故事,马上跟帖与岩波聊起当年唐山的那些往事。


      但岩波总感觉这篇作品意犹未尽,转过年来,他在《天涯网》的【舞文弄墨】栏目开始将这个中篇扩展为长篇。这个网站经常有出版社编辑光顾,如果他们发现了有潜力的好作品,就会主动找你出版。果然,作品写了将近一半的时候,被一位经常来网站浏览的叫朱新开的图书公司的编辑选中,得以顺利出版。朱新开比岩波小十来岁,生于保定空军大院,父母亲都是兵,他对部队生活有着天然的喜爱和共鸣。接下来,他对岩波这本书中的每个人物和细节都进行了推敲,直到完全“确凿”之后,便拍板定案。


      岩波顺便和许大姐谈了几句事关图书公司的事:早期图书公司运作还是比较规范和正经的,随着图书市场的竞争的愈加激烈,一些图书公司便开始做起越轨乃至违规违法的事了。到后来,图书公司的代名词几乎和“蒙骗公司”差不多了。一些专事蒙骗的图书公司被作家和写手们列了黑名单发到网上,以致臭名昭著。岩波也曾经在另一本书的出版过程中被骗。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夜路走多了,难免碰上鬼”。朱新开编辑力主出版这本书,并和岩波一起拟定了书名《那年那些兵》以及里面每个章节的小标题。最后由时代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岩波著《那年那些兵》


      随着时间的沉淀和读者的各方面反应,岩波感觉有必要继续充实这本书,便在原基础上加写了几万字的内容,进一步突出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历史印记,力求让这本书成为上世纪70年代的“立此存照”之作。成书后,岩波曾经再次找到喜欢部队题材的朱新开,但此时朱编辑已经改行。不得已,岩波把书稿交给了中国文史出版社的薛媛媛编辑。薛编辑读了书稿以后非常喜欢,立即向领导汇报,很快就决定出版,定名为《我把青春献给你》。出版社也对这本书非常重视,打算做为重点图书推出,于是在装帧设计上精益求精,格外下功夫,一连换了三任设计人员,最后选定的设计方案传给岩波的时候,让他眼前一亮,于是当即拍板:就它了!一双军靴上面插了三支玫瑰,极富寓意和想象力,洋溢着满满的青春气息。



《我把青春献给你》读书会现场



岩波为大家签名留念


      该书出版后,南京的年近八旬的沈灯涵老朋友在网上购得一本,看后给岩波留言:“你得赔我电费,这本书害得我天天熬夜——读起来就放不下”。岩波的老邻居范伯伯是高级工程师,已经八十开外,看完书非常激动,每天晚上要给同样八十开外的老伴读一段才睡觉。见了岩波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这本书引起我们的回忆。”岩波身边的一位当过兵的青年作家刘炜读完以后,说:“想不到,枯燥的部队生活竟被您写得这么丰富多彩,这么有故事,这么有声有色!”天津知名老作家、转业军人张同义,河北区作协主席、军旅作家张秋铧,都是在部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他们看后都说:“这本书写得好!”天津的殷秀玲、宋仕敏、同是转业军人的朱春生和刘炜四位作家专门为这本书写了书评。时任河北区委宣传部长的李耀进也是转业军人,他看后也非常喜欢,要求宣传部的同仁每人买一本认真阅读。和平区老年大学郝素华班长还组织了全班30多位学友每人买了一本阅读,并邀请学校和教委主管领导参加,组织了全班“怀念青春”的读书会,并请岩波为大家签名。是时气氛十分热烈,报社和网站记者齐求实和张凤琴等人做了专题报道。


      许胜勤大姐听了岩波的这些情况,也非常感奋。她虽没当过兵,但她做为共和国同龄人,觉得读这本书的感受和体会是多方面的,启发和回味也是多方面的,她一定好好写一篇读后感。岩波说,大姐过后真的写了近万字的读后感,其情其景让人感动。岩波说,大姐斯人已去,而友情和音容笑貌婉在。这种文友之间的纯粹而真诚的友情,将激励他认真写好每一篇作品!

---------------------------------


【岩波简介】岩波,原名李重远,津门中生代实力派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风雨毛乌素》,中短篇小说集《翡翠扳指》,长篇小说《我把青春献给你》《今夜辰星璀璨》《狼山》《成色》《地下交通站》《1943,黄金大争战》《古玩圈》《孔雀图》《暗战》《开锁》《鸽王》等逾600万字。歌词《延安情》《握住母亲的手》分别获得全国大赛银奖,《天津民谣》获全国大赛金奖。小小说《健忘症》入选2011年“中国首届闪小说大赛优秀作品选”,入选“当代世界华文闪小说精品文库”。长篇小说《男上司与女上司》获“长江杯”现实文学季军奖。长篇小说《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入选2013《新浪中国》官场商战好书榜前5名。短篇小说《父与子》获贵州文学“2015年作家100强”。长篇小说《成色》、《地下交通站》、《离婚男人》、《今夜辰星璀璨》、《古玩圈》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连播。有关论文获天津市理论征文二等奖;获21世纪中国改革发展论坛优秀奖;入选“新华文献”丛书《让历史告诉未来》。《风雨毛乌素》、《今夜辰星璀璨》获中国作协和天津作协定点生活重点扶持。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