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姚景卿——画事随想(图)

姚景卿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姚景卿,现为天津十大画家之一、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特约画师、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天津南开书画院副院长,职称是“副研究员”。自幼喜爱书画, 1962 年至 1966年其间,先后与津门老画家李昆璞、刘子青、崔金刚等学习书画, 1974 年入天津工艺美术学校其间与穆仲芹、赵松涛习画, 1974 年分配天津艺术博物馆自习古代绘画,主要临摹复制馆藏名画, 1984 年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有本人入选作品,从师于孙其峰先生等。


  创作作品有《林岩双雉》入选全国第八届全国美展。有《正阳宅灵》入选第三届当代工笔画大展,获“佳作奖”。有《苍翠图》入选当代工笔画大展获“特别荣誉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并为总后勤部北京京丰宾馆收藏。还有随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赴台湾、东南亚展览有本人作品参加。出版有专题研究性文章,“广采博取、触类旁通”--论吕纪茶梅双雉及其他作品,发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迎春花》刊物上。和马大东合写的“浅谈李唐濠梁秋水图”兼论李唐的艺术风格,发表于中国文物出版社《艺苑掇英》上,还有绘画作品散发于各刊物不一一赘叙。


画事随想


姚景卿


      曾观前辈画家有闲章,印文“射虎无能,雕虫有癖”,余时常记起,多有感想。所谓“射虎无能”既是为了对仗“雕虫有癖”而来,也是文人墨客的自嘲与无奈,百无一用是书生嘛。古人多认为书画本为末道,属于雕虫之技,亦有“雕虫之技,壮夫不为”之言,有宏才大略、治国安邦志向之人不屑于此道。然而,历朝名家大师之中不乏能人志士,志不得显,方退而从艺,聊以自慰。“雕虫有癖”于此之意简单地说就是画画有瘾,不要小瞧了这个“癖”,“癖”是爱好,非得是强烈的爱好才能称之为“癖”,每一个有成就的画家都有此“癖”。想我自己成长于艰苦的年代,物质极度匮乏,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靠画画能够忘却饥饿;长成以后的愁苦烦闷,诸多坎坷,靠画画能够解忧。三更灯火五更鸡鸣,都是“画癖”在支撑,从未奢求以此显身扬名,若能以画为业,安身立命,娶妻生子则余愿足矣。不像如今,很多学画的孩子,不问爱好与否,却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就打算考美院,实在是拿自己玩笑了。如果没有强烈的爱好,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也只是泛泛而为。


     “癖”还有另一层含义,解释为毛病,如“洁癖”、“烟癖”、“酒癖”等等,多有贬义。古今中外的艺术工作者,在画画以外,往往或多或少有些癖好,狷狂不羁者有之,文静内敛者有之,若米南宫、倪高士、陈老莲等辈,口耳相传的奇闻逸事早已不觉新鲜了。为何从艺者多有怪癖?有爱好美酒美色的,也有狂傲懒散、不拘小节的,究其原因也很简单——性格使然而已,虽然不好,却终究关乎个人,如果不对社会造成危害,想必人民大众是能够谅解的,这可能算是当画家的好处吧。


       画家这个职业也很特殊,不能给国计民生带来直接效益,刺激不了 GDP 的增长,但是却能在潜移默化之中陶冶民众的心灵,自娱娱人的同时传播美好的观念。尤其是在当今的时代,太平盛世之下尤显其特殊功效,起到教化人民、启迪民智的作用。要增强大国文化自信,彰显传统文化传承,身为有责任感的画家们应少一点不良癖好,多读书,多参悟,担当起一个文化使者的责任,认真负责地创作自己心中的作品。从我做起,也与大家共勉,谁让咱们都是“射虎无能,雕虫有癖”呢!


姚景卿中国画作品欣赏








8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