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练经年,披荆斩棘——著名花鸟画家高学年(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学年,1959年生,天津人。曾为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天津迎宾馆、第七届金鸡百花奖电影节创作巨幅画作。2005年、2008年参加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多次在英国、法国、匈牙利、韩国、台湾、香港、北京、广州、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出版作品有《高学年名家作品集(大红袍)》、《大匠之门》、《盛世典藏》等多部个人专著。
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师范大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天津市中国画学会理事;民革中央画院理事;天津市民革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百炼乃成钢,化为绕指柔
《幽梦影》云“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大自然众卉芬芳,为人所赏心悦目:草花妩媚如佳人,水花富丽似王者,不一而足;天地间丛林竞秀,可入诗入画者,如杨柳梧桐之袅娜,乔松古柏之苍翠,劲竹菖蒲之清逸,不胜枚举。况那瓜果李桃形香诱人;珍禽翎毛,百鸟朝凤,啁啾婉转。随月令四时,或新秀荣枯,或迁徙流转。诗文字字珠玑以描摹,书画墨色交织得描绘,塑其形、传其神而各臻其妙。吾国之绘画得诗书画意众妙毕备。
津门花鸟画家高学年先生笔墨耕耘几十载,始终怀赤子情怀,初心依旧,翰墨情深!其漫漫艺术之路,则并非坦途,苦心孤诣,历练经年,披荆斩棘,以独特的画风与成就位列画坛之佼佼者。
且一览其绘画之路几个重要节点:
七岁始与从事工艺美术的姨夫学画。一起学画的小伙伴一句话“咱也当不了画家,就别学画了”反而刺激了他!“画家”的模糊概念在他小小内心生根发芽!
十五岁,父亲早逝,志学之年则承担起养家重担!工作之余仍痴心绘画!在和平少年宫、和平工人俱乐部学画,生活拮据,无钱买画纸,每月四角钱从垃圾站买一麻袋报纸代练画,偶然买一张便宜的元书纸或宣纸用来画作业或请老师画样子,自 己小心保存,反复临摹!
二十岁、 三十岁后,孜孜以求于青年宫、 茂林书法学院、南开大学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继续进修绘画艺术,如饥似渴, 吸古纳今,融汇中西。系统掌握中国绘画史、名家画语录等理论知识,画艺精进,成绩斐然。生活的痛苦得艺术救赎,则愈加珍贵与珍惜!
四十五岁,积极进取,中年变法!他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寻寻觅觅,孤寂探索,日夜磨砺——牢记“胡涂乱抹积成堆,何愁人间不到绝”。以画作《好逐清风上天去》获全国美展大奖,成为确立自己笔墨语言的典范之作。
五十岁前后与夫人史玉合作,为“中国第十七届金鸡百花奖”电影节绘制创作四十米长卷《百花齐放》,并参加电影节,后又应邀为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主会客厅,为迎接第一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创作十一米长、近五米高的巨幅画作《前程似锦》——成为一幅幅里程碑式的杰作。
他感叹自己是一个幸运儿!溯古则有唐代吴道子线条、宋双勾白描;明代林良、吕纪之写意,恽南田的没骨,陈白阳、八大、缶翁之墨色;华新罗、任伯年的独特画风,都深深吸引他;南有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摹古开新之浪潮,北有京津湖社画会花鸟画之领袖。借西方素描、透视、造型、写实与东方文化之博大精深与民族艺术的相契相和。周围有梁崎、孙其峰、赵松涛、于复千等老一辈大家耳提面命之教诲,身边有画家夫人作伴琴瑟和鸣,他的书画艺术之路开满缤纷的花朵,且硕果累累!
作家蒋子龙和著名画家、评论家贾德江为其定位为“以讲究境界的密体写意语体,共同推出的大景花鸟笔墨图式”是突破传统折枝布局和脱离环境盆供,拒绝因袭前人的描绘生生不息大自然的“大境界”体现宏达空间的“大花鸟”精神。
“折枝花鸟”乃中国传统花鸟的经典模式,若欲打破固有“藩篱”,谈何容易?“出蓝敢谓胜前人”——书画大师吴昌硕之言振聋发聩。“自古华山一条路”他是从重重围阻中杀出一条血路!他是热爱生活的,热爱生命的生机盎然,四季轮回的繁衍生息。他以山野、丛林、河岸,山谷、草地等大自然的草木、花鸟、虫兽等捕捉为素材,用笔墨倾泻内心的审美诉求!他多少次背起画夹出外写生,常独自在热带植物园一呆数日,对花凝视,与鸟倾诉——感动到热泪盈眶,汲取大自然山林野气,融入与天地的交织缠绕,同声相契同气相求;愿意扑进美丽的自然界体会生命的绚烂与极致;感受那风花雪夜,云卷云舒的生命悸动。他把梦想与性灵、激情与痴迷,以笔墨寄情于物,泼洒于纸!
他抓住中国画的魂——线条,多幅画作以各种墨线为主,对枯藤、残荷、老柳、古木、鸟儿、顽石等以流畅多变、深浅不一的线条勾勒出形神兼具的至美画面;充分利用中国绘画的材料——墨和水,特别是以淡墨的渲染、泼洒,如同以满腔的激情倾泻于宣纸,创作出一幅幅别开生面的画作。他画灌木丛生,绿草满径而曲径通幽,画峰回路转、浮香暗影中隐藏着的玲珑世界;画奇形怪状之顽石中的耿介,杂卉丛草中的烂漫,画幽深古潭中的微花细朵,浅斟慢酌,画苍浑韶秀裹挟的微风细柳,嫩芽硕果;画浑穆博大,浩渺天幕下的月色如水,群鸟儿栖息;画枯藤缠绕、斑驳苔痕中的天趣无限一他的花鸟画充溢着生机勃勃的自然之美,流淌着浑厚博大的繁华与静谧交融的生态意境。
中国书法提倡生拙老辣,反对熟巧嫩甜——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他崇尚以书入画,追求文人画的根本。例如深浅墨绘兰花之洁净幽雅、九笔叶写竹劲节坚韧;墨韵氤氲绘牡丹之雍容典雅之姿;色彩典雅抒向日葵之饱满映日光辉;荷塘之静美,芭蕉之大气,红叶之璀璨,乌儿之多姿,树木之繁茂……行笔常见“屋漏痕”玩味总有“锥画沙”,回首则见“折钗股”——他已经形成 自己的笔墨语言。
他追求大巧若拙,强调的是素朴纯全的美,朴实无华、自然天成。郑板桥诗云“三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渐渐进入到不必孜孜以求,而是无意间相求,不期然相遇,达到契合无间,意向融凝!他收获到枯老的意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在枯木的槎枒间,啼叫春天;“石不能言最可人”他画崚嶒的瘦硬的、庞然的巉岩巨石。他的吟味是画家对枯笔焦墨的入神迷恋,像石涛“干笔力扫、秃笔疾驶”,黄宾虹“润含春雨,干裂秋风”此老境意味着成熟与天全,绚烂和厚重,苍茫和古拙。“画中老境,最难其俦”他在老境中却能神融笔畅,翰逸思飞!
他身体流淌着传统儒家的浓浓血脉,又植根道家“道法自然”“超然物外”哲学理念,也不失佛家的悲天悯人之慈爱敏感之心。他的创作率性而不随意,怡然而不失庄重,浪漫又含理智,自由而不逾矩,“画唯兴到见纷披”气势磅礴而柔情似水,心有猛虎而细嗅蔷薇……像书法家执着于魏碑等拙味盎然的韵味,文人骚客竞相歌咏战争、痛苦、离愁、生死等悲剧!他创作的绘画不刻意“风花雪夜”“小桥流水”“桃红柳绿”“岁月静美”……浑厚生活阅历是他自然胸藏笔墨韬略;吟颂的是史诗般的画面;是悲欣交集的散文;是荡气回肠、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挽歌。阅读其画,有遗貌取意,势若蛟龙,气吞云梦的震撼梦想;有历经沧桑,劫后余生的婉转和浩然;是苦尽甘来的淡然与惊涛拍岸的静默;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寂,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决绝;是大河向东流的执着;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跨度;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超然;“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涵咏。
他的涵咏来源于画意与诗情。画作《只向梨树寻诗才》绘一泓清水,碧波荡漾,一对亲密的花鸭自由游弋,一树洁白的梨花摇曳生姿,与近景的玲珑怪石和苍老的枝干形成鲜明对比,背景氤氲缥缈远方。整幅画面只有淡墨、赭石,钛白三种色彩,与水调和,则淡雅大方;构图布景、高低错落、远近层次、浓淡虚实、点线面色交织相容,更以苏轼诗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落款,则诗情画意,春之盎然生气,冲出画面,且哲理性强,回味无穷;作品《莲莲玉弄珠》画面无一朵莲花,绘水天相接的坡岸满满堆积的颗颗白胖诱人的莲藕和水中丛丛结实,粒粒晶莹的莲蓬,无莲花之姿,却有独特风韵,无蓬勃生机,却有生命沧桑之美;左上题李白之诗“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诗书画意,意象鲜明,意境丰富。绘向日葵则题“月瓣团栾剪赭罗,长条排蕊缀鸣珂。倾阳一点丹心在,承得中天雨露多。”写颗颗圆圆滚滚之石榴则配诗“千年结实盘龙姿,月近中秋果挂枝。最是向阳开口笑,是酸是甜甭自知。”画芭蕉则有诗“松竹阴寒分外苍,芭蕉花湿梦中香。抽身朱墨尘埃里,入眼山林气味长。”流露内心超脱画外感情意蕴和性灵思想!
每每打开先生的画册,眼前充溢着极富生命热情和朝气与活力的画面,一幅幅来源于大自然与内心喷薄活力交织的画图;是对于蓬勃生命力的深情歌颂,是映照着时代精神与独特审美性灵写照和流淌着墨韵与鸟语花香的旋律,是富有韵味动感的华美乐章。他不只是抒写和描绘所见所感的自然美,还用“心观”宇宙之大景和人生的真善美,以小写意畅然大景、大势、大气、大美!以自由飘逸和男子独有的力量驰骋画面,笔墨飞扬,而婉转多姿!
和高学年先生接触一段时间,发现他是一个痴迷绘画且异常勤奋的艺术家:在风景如画的西沽公园的画室,每天绘画十余小时;他是性情中人,画到兴头,开口唱京剧,抬腿跳跳舞,甚至头发凌乱、衣服穿反,也满不在乎,依然陶醉其中,他是慈爱而善良的长者,默默资助自己的学生生活,教其绘画,直至考上大学,给灾区捐款、捐物,义卖更是常有之事;他是感情丰富、爱恨分明的师者,开心时大笑,伤感时落泪!他孝顺年过九十的老母,携妻抚子,坦荡磊落,与人为善!
回首半生,从年少学画,半工半学到全力钻研绘画;从绘画获奖到加入天津美协;从全国美展获奖到位列中国美协;从职业画家到知名画家!从四方奔波求艺到培育学生,桃李芬芳;从作品屡屡获奖、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等机构展览、收藏到广东东莞成立“高学年艺术馆”与市场行情的追捧!先生在绘画之路漫长而艰辛跋涉如同攀登一座座高峰!
他双手触摸沸腾的生活,心灵拥抱艺术的繁盛,脚踏实地行走在人生的路途。走过春的生机,夏的热烈,方归返璞归真的秋和冬的充实静默淡然。阅尽人生起伏,才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境。他的画是一种浸润,一种精神渗透,一种思想性格的释放;是一种人生的映照!是发纤稂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无言与充盈。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依旧是少年!惟愿阅尽沧桑,眼前仍是乌语花香!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