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张伟写意花鸟画——一派生机笔底出(图)

张伟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逄金艳/报道) 张伟,1963年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1980年参军,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工程指挥学院。现为电视台记者、编审,山西省关公书画院副院长,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花鸟画艺委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文化艺术委员会研究员。


一派生机笔底出


——读国画家张伟的写意花鸟画

1

       在中国绘画史发展中,写意花鸟画捷足先登,摘取了中国画笔墨表现的最高桂冠,出现了青藤、八大,一个热抽象,一个冷抽象,在冷热间谱写了写意花鸟画的华丽篇章。然而,写意花鸟画发展至今,却显示出些许式微的迹象,真正的写意花鸟画家也越来越少,传承与发展出现了危机。由于写意花鸟不仅仅需要造型的一般能力,它更需要书法、国学、人生、气质等方面的全力支撑,因而,对从业者来说是见效慢、成功晚,进而导致许多青年画家避难求易,放弃了写意花鸟画,去从事他们认为的用工少、成功快的画科了。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偏居山西一隅的张伟却一直坚守着他写意花鸟画的一亩三分地,并精心培植出了茁壮而美丽的花朵。


      张伟的写意花鸟画无疑是在努力追求着传统的正宗性与纯粹性。努力让书法在画法中起应有的作用,保持写意花鸟画特有的笔情墨趣。我们看到,张伟作品中,对笔法的重视是他的一个特色,在其纵情挥洒中,没有让快意冲淡了笔意,反而是笔意在挥毫间充实了他的快意,这样一来,快意就有了审美的内容,和那种一味只求涂抹痛快,拉开了质的距离。

2


3

      张伟的写意花鸟画在画学路数上并没有拘泥于一家,而是将写意正宗大家统揽于一气进行择优汲取,是一个典型吃“百家饭”成长的画者。在他的画中,既有青藤的纵肆,又有八大的冷峻;既有吴昌硕的书意,又有齐白石的天真;既有潘天寿的严整,又有黄宾虹的浑厚,最后所有一切,都被张伟融铸为一炉,形成他自家风范,独特面目。在画家自己看来,所有的中国艺术都是写意的,都有一定的格式,都代表一定的形式,比如:京剧的表演,鞭子一挥就是几千里,两手一合一插就表示“关门”。中国人把一定的内容、形式概括为“程式”,也成为“程序”。张伟的这种认识,就抓住了中国花鸟画的本质,有某种有审美意味的“程式”,通过勾、皴、点、染等意匠“程序”,把书法的点画法度,通过物象的载体呈现在宣纸上,最终成为完整的作品。


     基于对写意花鸟画表现语汇的洞察,张伟在墨法上也注重笔法应用。也就是说,他的笔墨是一体二用,犹如刀身与刀刃一般,分论各有其体,致用二体合一,奏响了内美的笔墨乐章。他的写意花鸟画是用笔有书法,用墨有笔法,笔墨不是简单的笔线加墨水的媒材,而是审美意味的本身。其实这也是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本质区别。

4


5

      构图是画面物象空间的排布方式,是一种再排列,在这里最容易看得出画家的章法意图。张伟的构图很注重画面图像的完整性以及图形构成的单纯性。物象组合外形犹如雕塑般完整和单纯,这无形中给他的画面带来一种现代意味。让传统性有了当代性,和我们新的时代拉近了关系。


      色彩上,张伟并没有刻意地去张扬,基本上都是以墨显色,墨色是画中的主角,不过,待我们细细观察,又觉得说的并不尽然。他的许多作品就是在些许色彩的点化下,才达到笔墨相彰,以色助墨的笔情墨趣,只不过他的色彩是有色调倾向的,这和一般化的以色彩浓郁加强墨色和颜色对比的着色方式是有区别的,一个是以中国传统“五色”为出发点,一个是以西方绘画色彩学为出发点。

6


7

      看来,张伟写意花鸟画的鲜活生动,是得益于多方面的助力,不是仅仅着意于哪一家、哪一派,就像蜜蜂一般,采的百花精华,方有一片甜美,才有他今天的成就。


      就实而言,对张伟最具考验的是他远离“北上广”等文化信息发达的大城市,展览及各种思潮交互相对困难,弄不好就会陷入地方性格局与画法,和全国的中国画发展水准存在着地域上的差距,作品无论在格局上、气度上都差强人意。令人可喜的是,张伟的写意花鸟画绝无地方性局限,并且有一种学术上的探索趋势和热忱,这种探索的背后,画家一定是付出了许多许多的辛苦,耐得住许多许多的寂寞,若不是真画家是绝难做到的。

8


9

      时代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阶段必将对文化艺术提出新课题,中国写意花鸟画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继承?如何创新?也给张伟等画家们出了一道难题。我们也相信,在将来的画学探索中,张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惊喜,取得更大的成绩。


张桐瑀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