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共赏佳作,各探灵犀》阮克敏先生花鸟小品欣赏(图)

07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王佩翔报道) 阮克敏,1944年12月生,天津市人,擅长中国画。1965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后留校任教。天津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花鸟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天津文史馆馆员。

《共赏佳作,各探灵犀》

——阮克敏先生花鸟小品欣赏

作者/王佩翔

 中国画中的花鸟小品,历来为书画家们喜做即兴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它画面简洁,形式活泼,画幅小巧,耗时不多,又最宜借物寓意而直接地抒发出作者的情感和志趣。所以不仅书画家们乐于创作,同时也深得大众的喜爱。然而,一幅好的国画小品也并非都是“一挥而就”那么容易。它不但在形式上强调笔墨情趣和以书入画,更要求有诗意、有气质。如果能让观者在画中读出诗意,读出气韵,当属一等佳作了。

 当然,这是对作画者而言。另一方面对看画者也有个审美观点和欣赏品味的要求。画界前辈黄宾虹先生曾言“……看画如读画。如读书然,在一字一句,分段分章而详究之,方能得其全篇之要领。看画如此,画之优劣,无所遁形。”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了解创作背景,才能领会画作的内涵,与作画者产生情趣上的异同。或有沟通上的歧意,或有心灵上的共鸣。这也正是艺术欣赏中总有不同结论的原由所在。学习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多看多“读”,多比较。观察的多,研究的多,比较的多了,无论是作画者还是观画者,都会有所悟,有所得。

 最近,小舍就重新翻看了恩师 阮先生的一些花鸟小品,以“读”的方法感受其中的情与趣。这里我选发几幅,一方面供大家欣赏,另方面也不揣浅陋与朋友们做以交流,不妥不当之处还望好友们批评指正。我们共赏佳作,各探灵犀吧:

01

阮克敏先生作品

《新春》一画儿,开宗明义是一幅贺新迎春的节庆小品。一枝牡丹,色鲜枝俏报春而放。花旁又置一玻璃水杯,内插春兰一束,且取花略叶,与牡丹花头形成了聚与散,素与艳,碎与整,浓与淡的对比。花叶和花朵用笔用墨及色彩的变化,使画面既有较强的节奏感,又有一种喜庆的气氛。众所周知,牡丹有着“花王”之称,品种多以红色者为上,故有“国色”之誉;旁置的兰花,其品清雅,其味芳香,素有“香祖”之名。两种佳卉的组合,分明寓意着“国色天香”。

02

阮克敏先生作品

这幅小品,展示了深秋的一隅,几笔衰草就营造出一个萧瑟荒寒的境地。草间的小鸟缩颈回望,它的冷寂引人遐思。画面上,除了几点墨迹构成的小鸟和几撇似草非草的线条之外,剩下的都是空白。颜色也一点不多。而这种精粹洗练的画面安排,也正是这幅作品的高妙之处。它有如徐渭的洒脱率真,又亚如八大山人的惜墨如金。看似逸笔草草,一挥而就,实则是画家“巧密精思”之后才呈现在画面上的。画中的左右、前后、及纵横关系都照顾的妥妥当当。论趣味,单是那小鸟的回眸一望,大片的空白就成了不画之画,给我们留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不信你品,你细品!

03

阮克敏先生作品

小中见大,是小品画的艺术特色之一,画幅虽小却要有宏阔深远的气势。巧妙留白则是“造势”手段的一种。这幅小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空白较大”,整个画面的左半部几乎都是空的。夸张到近乎抽象的“水草”占用了画面的多半幅,但其布局松动,满而不塞;花青淡墨的色调沉稳不燥。充当主角的小鱼儿在画面下部偏中的位置,悠哉游哉,自乐自在。它头背上的一点重墨平衡了画面的重心,让我们觉得“风平浪静”。其左侧的大片空白,又让我们产生了“水阔凭鱼跃”的联想。于是就觉着整幅作品清澈明快,活泼浪漫起来。

04

阮克敏先生作品

这幅小品,水墨韵味十足。其墨色在画面上尤为突出。浓重的部分与浅淡的部分在画家的画笔挥洒中自然洇渗变化,丰富了层次,体现出墨趣。点厾中称托出半隐半露的葫芦,使主题格外分明。醒目的黑黄搭配把鸟儿摆上了最显眼的位置。画中除两三笔墨线为藤蔓把叶与果连接起来以外,舍弃了篱、架、杂草等背景,显得十分洁净,也使画境特别安静。小憩在葫芦上的麻雀冷静的凝视前方,好像在考虑着即将到来的冬季如何度过。又似乎吟诵着:


露色已成霜,

葫芦才变黄。

燕邻皆南去,

北归花复香。

对,我似乎在画中读出了诗意。

05

阮克敏先生作品

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在史上众多的诗文佳作中独树一帜,最受后人崇尚,也对后人的影响最为深远。先生就是再读此文后,即兴而作的这幅三裁小品。画上题句就是《爱莲说》中的“濯清涟而不妖”。此画构图别致,整幅以水墨画得,仅在花蕊处略施点色。画面上一柄荷叶半朵莲花,最后以重墨画出几笔水草。在黑白灰的运筹中,把白莲的圣洁和清丽表现的恰到好处;在不同灰调的过度变化中,把荷叶的形与质表达的一任天然,颇具神采!正应了黄宾虹老说的:“墨法之妙,全从笔出。”看过此画的朋友都惊叹地说,在生宣纸上能把墨色的明度对比和团块面积对比能掌控的如此巧妙,这是多深的功夫啊。

06

阮克敏先生作品

 清淡古雅是阮先生小品画的基调。常见的多以墨色为主,辅以彩色。追求的是古风雅韵。在操作中,先生以娴熟流畅的笔墨画出风中芦苇,再勾染出鸟形,稍后再根据需要施以颜色。且色中有墨,墨里有色,不断调整中绘成所要的意境。这幅作品写的是芦荡秋景,盈盈水边,凄凄秋风,一只鹡鸰飞入芦花荡边。不知是它惊了芦花,还是摇曳的芦苇惊着了它,画面元素不多却动感十足,显现出深秋的一丝苍凉。其情其景令人想到南宋诗人戴复古的妙句:“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