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成——忆“惜墨如金”的王长青(图)
画魂永存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王大成,1956年生,天津市人。早年受姑父黄士俊影响学习绘画,书法师从季芸圃、穆子荆,绘画师从梁崎,曾得赵松涛、孙克纲等多年指导。《民族书画报》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会员、天津津派书画院副院长,天津市刘奎龄绘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天津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被聘为天津静海美术家协会顾问、 2008年至2010年为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苗重安工作室专业画家。
对于自然山水,王大成有非常强大的艺术观察与精选能力,取其源意,成其神观,他用专业功深的笔墨传统,为真山真水绘意神态,他对山水原貌的食化水准,在写生创作过程中达到意态尽揽的非凡境界。把自然景观全方位地装在心里,细背祥熟再绘山水,就是心驱笔墨,一气呵成的动力。所以观赏他的写生山水,以真态为原本,却又不是真态的完全翻板,而是熟念自然之后的心意涌然,客观的山水在其心田中经由主观调度,如仓满盈粮,源源不绝,笔墨神髓绝妙奇绘。
忆“惜墨如金”的王长青
王大成
王长青艺术简历
王长青,字柏如,号梦石,画室名松风斋,1947年生于天津。自幼学习人物、花鸟绘画艺术,后拜津门名家梁崎先生专攻山水并涉猎指画艺术,画风得元人秀润飘逸之趣。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被文化单位及国际友人收藏,曾获“199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大展”优秀奖,1999年青岛“中华当代艺术展”最高荣誉金奖等称号。作品入选《梁崎桃李画集》、《中国近现代书画选集》等刊物。
王长青在炮楼给我画的第一张作品(1975年)
风得元人秀润飘逸之趣。我和王长青相识是在一九七五年的夏天。当时单位抽调我去民兵联合巡逻队,工作就是晚上背着枪出来巡逻,期间在轴承厂的角楼休息,还有探照灯向外照射,就好像现在电视剧演的鬼子炮楼那样。
王长青画仙鹤、王大成補景合作作品(1983年)
其中有个人到那就睡觉,出于好奇我就问他白天干什么去了?他说我白天画画。因为我也喜欢画画,所以我们很快就聊到一块了。这就是我和王长青先生的相识,他比我大几岁,我尊称他为“王师傅”。
王大成画猫、王长青補景并题。(1989年)
我俩这一晩上聊的很投机,问他画的什么画,他说是画国画山水,用什么纸,什么色,讲了很多。第二天晚上我就把笔墨纸砚也带来了,在炮楼里画了起来。
那些一起在晚上作画的日子,使我受益匪浅。
《富贵图》柏如、庆生、大成合作,范润华题。(1990年)
再后来认识了刚在工艺美院毕业的刘庆生,我们三个人时不时的就小聚一下,合作画了不少作品。
看王长青做画你能体会到“惜墨如金”,一碗清水,两三个小碟子,倒一点墨。每一笔的干湿浓淡、轻重缓急,尽在掌握之中。每张作品章法有度,笔墨酣畅。再看碟子里已无剩墨,干净利索。
王长青、刘庆生、王大成合作(1990年)
王长青不仅“惜墨如金”,还是特别珍惜每一张宣纸。当他打开柜子时你会发现每张大或小纸都卷的整整齐齐,上面写着尺寸大小。从对纸的细节上就能看出他的绘画作品的认真态度。
他学习古人的范围较广,从清六家、元四家到宋人的大青绿山水都有涉猎。他的山水画和文人画的逸笔草草不同,他的画无一不是精心构思,恭笔为之。对那些粗俗丑怪的江湖派的画风有鲜明的不同。他学习倪云林,在山水、枯木、竹石题材上有很深的造诣。
《荷塘清趣图》王长青、刘庆生、王大成合作。(1990年)
对于笔墨构成来说,点、线、面都有其不同之处。绘画用笔多为细笔横点,表面上来看是单纯的,但形式上有差叠、复叠、透叠这三种形式,于细微之中见笔墨变化丰富,画面苍茫淡雅,表现了其特定的心境。他的画松淡秀逸,用圆笔之处较为湿润,画山石纹理之处用折带皴比较多,多用方笔转折,使其笔下之石更显孤逸之气。用墨简淡,用笔灵动,有苍茫空灵之感,画面极具萧疏旷远、淡泊荒简之境。王长青在研究古人的技法上下了很大功夫,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有一年我主编《梁崎桃李》画集时,梁先生给我一个他的学生名单,其中就有张剑秋、王长青、刘庆生等人。我一看乐了,原来大家都是梁门弟子,这世界太小了!
王长青、刘庆生、王大成合作(1994年)
我走的是学习传统、写生创作的这条路,而王长青是一直在传统画中探索。我曾和梁先生聊起他,梁先生说:像柏如这样能静下心来研究古人东西的人现在已经不多了。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东西是学习不完、取之不尽的。梁先生特别看好他。
在现代这个特别浮躁的世界里,有谁会想起这样的人呢?他走了,默默的走了,就好像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
虽然他已离开,但我相信他的灵魂还在,还在探索着艺术的真谛,一百年……一万年。
画魂永存!
王长青、刘庆生、王大成合作(1994年)
王长青、刘庆生、王大成合作(1994年)
中老年时报刊登了王大成的文章《画魂永存》一一忆“惜墨如金”的王长青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