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意的壮美——吕云所(组图)
吕云所(1940-2014),又名吕云,号倔农、前崖居士、简子城下人。曾为天津美术家协会顾问、全国太行中国画学会总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高研班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高研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研班导师、清华大学吕云所山水画创作工作室导师、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暨博士生导师。
元气/69cm×138cm/1989年/中国美术馆收藏
诗意的壮美
——郎绍君/文
最早以画太行名世的画家是五代荆浩,但他没有留下可信的传世作品。以关陕景色为主要对象的关仝和范宽,继承了荆浩的传统——我们知道那是一种雄强的风格,有范宽《溪山行旅图》和诸多文献记载可证。画史视荆、关、范为“北派”山水的代表,正是以这种“雄强”为标志,而与南派山水的秀丽相对比。在宋代,北派风格和介于南北之间的李成、郭熙风格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以董源、巨然和“二米”为代表的南派山水地位并不显赫。
老来红/85cm×61.5cm/1962年/中国美术馆收藏
自南宋中国文化中心南移,特别是元代以降,南方文人艺术家主宰画坛,赵孟頫、元四家、吴门画派、董其昌和华亭派、“四王”画派等,多承北宋李、郭画风;明代浙派、江夏派多承南宋马远、夏圭画风。这些画家画派所依托或参照的自然造化背景,也多为奇秀多姿的南方山水。而以太行、太华等北方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如范宽那类巨石裸露、气势雄强、豪壮苍凉的北派风格,则逐渐淡出了画史。
太行天下脊/69cm×180cm/1993年
20世纪40年代,聚居抗战大后方的中国画家,纷纷到西北、西南地区写生考察。奇瑰多变的巴蜀景色,成就了傅抱石纵逸豪放的山水风格,苍茫辽阔的西北山水虽也进入了画家们的写生画面,却没有产生有影响力的西北山水作品。20世纪50年代末,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陕西画家,开始探索以革新的笔墨刻画西北和黄土高原景色,出现了像《祁连放牧》(赵望云)《南泥湾途中》《秋收》(石鲁)等极富新意的作品。
板山云岭/136cm×68cm/2008年/中国美术馆收藏
与此同时,李可染的南方写生大获成功。这激起一些画家表现北方山水的热情,被冷落近千年的太行终于又重新出现在画家笔端——吕云所的毕业创作《漳河畔》(山水组画,1962年),就是当代画坛最早以传统技巧表现太行风情的代表作。20世纪晚期,又出现了画太行的山水名家,其中最富影响的,当属张仃和贾又福。吕云所与张、贾同画太行,其作品更能得太行神魄。
河畔人家/34cm×46cm/1962年
张仃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同李可染提倡并实践以革新传统山水画为目标的写生,后因转向工艺设计而中辍。“文革”后期张仃重新操笔,以年迈之躯和坚强意志屡登太行,画了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多以焦墨对景实写,物象与空间描绘具体,笔墨凝重而老练,它们向观者展示出太行的沉雄多姿,也表现出画家对北方强悍风格的向往与崇尚。
收获季节/34cm×46cm/1962年
面对张仃的作品,还能感受到流露其笔端的画家个性:平朴、执著、坚韧和刚毅。如将张仃20世纪50年代写生和80年代写生作一比较,可见出前者朝气蓬勃、充满鲜活之生意;后者孤独深沉、富于悲壮色彩。在可以自由借鉴传统与西方艺术的新时期,对景写生对画家情感、想象和笔墨的自由表现力的限制被凸现出来。对景写生导源于“真实反映”观念,它可以充实画家对造化的感受与理解,但若处理不好,也会像镣铐一样,钳住画家精神境界的创造和笔墨的自由书写。
溪边牧歌/34cm×46cm/1962年
贾又福是吕云所的同代人。他在李可染、石鲁等当代中国画革新家的影响下,选择了太行作为其专攻主题。最初是对景写生,继而创作富于生活气息的抒情作品,约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追求“大美”,探索“含道”之境。后两类尤其第三类作品赢得了广泛认可,确立了他在当代山水画坛的地位。贾又福的追求执著而专一,经常闭门索居,读书作画,沉湎于“万物皆备于我”式的内省体验和孤独冥想,从不为市场和流行风尚所动。
太行秋色/34cm×46cm/1962年
这种艺术态度及其对深宏、静穆的象征意象和精神境界的求索,在大众化的工业文化产品席卷大地的当代,具有足可珍视的价值意义。评论界对他的充分肯定,不是偶然的。不过,贾又福的探索也面对诸多矛盾和难题,如对山水画精神性追求超越了限度与可能,会不会重新沦入虚空;对象的感性特征被理性化的象征所吞没,可能会导致山水形象的萎缩;制作性的笔墨对水墨画书写性、随机性和意趣韵味的伤害如何解决等等。
山月/105cm×100cm/1988年
和张仃、贾又福比较起来,吕云所画太行经历了更多的曲折:毕业后曾因工作、教学需要,由组织安排改画人物画、连环画,“文革”期间曾多年被迫停笔,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新潮干扰,在画什么和怎么画两方面徘徊困惑。直到1987年,才重新回到太行主题和近于传统的笔墨方法。
清浑泻玉/136cm×68cm/2004年
十几年来,他的心境和生活逐渐平静下来,一方面画适应市场的抒情小景,一方面进行太行系列的创作;前者尺幅小而后者尺幅大,前者数量多而后者数量小,但后者的质量和水准要优异得多。
太行风雪/68cm×45cm/2000年
吕云所的家乡河北涉县,位于冀西南的太行深山,与河南林县相界邻,是典型的穷山沟,又是著名的抗战老区。这里蜿蜒曲折的大山和沟壑,刻着吕云所童年的记忆,埋葬着他祖辈为农的父母和先人。他从小看惯了少树多石、浑荒厚朴的山岭,对它们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亲切感和敬畏感。在他的眼里,黄山虽美,却不如太行亲近有味、苍茫深宏。能拨动他心弦的不是山清水秀,不是漂亮、奇丽和缥缈,而是苍茫浑荒的秃山大岭。他从那里找到的是一种朴厚的美、一种无法言说的内在共鸣。
秋韵/ 68cm×68cm/1998年
吕云所用积墨,也与其内在叙述的要求是分不开的:画抒情小景常用的轻快的泼染方法已不适应宏幅巨幛之需,也与画家投入的精神内蕴相左。然而吕云所的积墨与贾又福式高度理性化的积墨不同,它流溢着发自内心的颤动和跳荡,与画家的激情(而非理性)密切地牵系着,其积墨的运用深受黄宾虹的影响,但并非对黄宾虹画法的追摹。黄氏全力运精于笔墨,尤其是长短线和大小点的积画,一波三折,刚柔得中,随心所欲,无障无碍,以得意得韵得趣的“内美”为旨。吕云所首先考虑的则是造型、结构与境象,笔墨作为造型、结构、境象的“语言”手段,融于其中却又相对独立,讲究力量与韵味,不流于“板、刻、结”,不失水墨画的通透性。画中太行壮美而又充满了诗意,具有现代感却又保持了传统水墨特性。我喜欢这样的风格,也欣赏这样的创作路数。
太行天河/136cm×68cm/2007年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