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穿插有序——陈冬至线描艺术(图)

陈冬至1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逄金艳) 陈冬至,1941年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祖藉山东曲阜,号觉尘、觉迟、老迟。1962年毕业于天津市河北美术学院,同年留校任教。曾任天津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前身)副院长,后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顾问、兼任民革天津书画院名誉院长、长城书画院顾问、天津湖社画会顾问、巨龙书画院顾问、神鼎书画院顾问。


       20世纪60年代代表作品有《满仓》、《移山志》等,80年代线描代表作品有《镜花缘》、《黄头郎》、《信任》等;20世纪末21世纪初代表作品有《李贺觅句图》、《山鬼》、《老子》等。多件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荣获国家级奖项,1988年、1989年连续荣获天津鲁迅文艺奖金。多件作品被国内外有影响的艺术机构收藏。部分作品及传略被收入《中国现任美术全集》、《百年中国画集》、《上海美术馆藏品选集》、《中国当代国画集萃》、《世纪之交中国画名家作品选·陈冬至卷》、《跨世纪杰出中国画家作品集·陈冬至卷》、《陈冬至线描作品选集》等,一九八八年、一九八九连续荣获天津鲁迅文艺奖。

14

连环画《黄头郎》

陈冬至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陈冬至教授运用娴熟高超的线描艺术和构图造型能力,在连环画创作上绽放新葩,屡获大奖,成就斐然。

15

连环画《黄头郎》之三四

16

连环画《黄头郎》之一五

17

连环画《镜花缘》之一


       理论家说:20世纪中国美术的辉煌时期是以80年代的环画为代表的,那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画家和经典之作。高超的绘画技巧、丰富的艺术风格、多变的艺术方式,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一页!艺术创作有许多不同的道路,有从旧思维模式中进行改良突破的,虽有个性化的成分但仍有旧模式的影子,有从其他领域中对连环画分析、思考,借助本画种的语言方式、审美要求进行革命性突破的,并给后人以启迪和思想探求的基础。陈冬至教授就是这么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

18

连环画《镜花缘》之二

19

连环画《镜花缘》之三

20

连环画《镜花园》之四

21

连环画《镜花缘》之五


       这些从事于各画种的优秀画家,以一种新视点、新观念将绘画的审美意识带人了连环画创作。陈冬至教授便是这一批杰出人物代表。他从中国画的角度给连环画注人了新的审美意念,他在中国画上取得的成就,无疑给连环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开辟了全新的艺术天地。


       在构图上他采用了纯绘画的方式。讲究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穿插有序,去掉了“三维”的纵深空间感,代之的是中国画“二维半”的空间格式,赋予了连环画形式美的特征。

22

连环画《镜花缘》之六

23

连环画《镜花缘》之七

24

连环画《镜花缘》之八

25

连环画《镜花缘》之九

26

连环画《镜花缘》之十

       在人物造型上强调“意象”,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尊重主观对形体的塑造并将情感注人其中。先生很好地把握了现实与主观之间的“度”,将中国画的这一命题得以在连环画中展开。

27

连环画《镜花缘》之十一


       在用线上,服务于“意象”的需要,而不必被现实形象所束缚。先生从顾恺之、吴道子,特别是陈老莲的线描中得到启示,脱离了它的“描绘”功能。他的线极具韵味,使线描能够传达精神情感及更高的审美情趣。这在老连环画“只描形,不写意”中是没有的。


       在创作思维上,先生追求了一种空灵的境界和书卷气,将中国文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注人了连环画中。他广博的修养、极深的艺术造诣,为他革命性的探索、突破奠定了雄厚的精神基础。他主张画应该具有形式美的特征,审美的标准是围绕美的规律展开的而不是一味地做内容说明,应该强调自身存在的语言方式,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他将每一幅画面画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独幅画,每幅画又包容了诸多的文化因素和涵义。这些在《离骚》《镜花缘》《秋胡戏妻》《华佗》等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先生在探索的道路上进行了较多的思考和尝试,他将绘画语汇与创作形式主体相结合,超越了连环画固有的形态特征,诞生了一种新的创作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不是在简单地画连环画,而是借助连环画这一创作形式而已。他在连坏画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使后来者能够循着这条轨迹走下去。


——杨志刚《近水楼台先得月》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