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晓阳——美术作品暨创作文献展在天津开幕(组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从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汲取智慧:“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暨创作文献展”在天津开幕
开幕式现场
4月27日,“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暨创作文献展”在天津美术馆拉开了第12场巡展的帷幕。展览于2016年10月29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启首展,后在北京、广州、兰州、济南、青州、成都、西安等地展出,获得了观众和美术界的广泛赞誉。
开幕式现场
目前,中国今年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一带一路”峰会欢迎宴上说道,“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见证了沿线国家在互通有无中实现发展繁荣,在取长补短中绽放灿烂文明。面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我们应该从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汲取智慧。”杨晓阳正是在用50年的艺术生涯切实履行着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其丝绸之路题材创作汇集为展览,并在全国巡展,其所表现出的艺术前瞻性和带动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也体现着杨晓阳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学术追求和社会担当。
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美协主席王书平致辞
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教学部主任贾广健致辞
中国美协秘书长马锋辉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致辞
天津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名誉主任姜陆致辞
从1985年起,杨晓阳沿丝路古道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写生创作,他几乎走遍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和国家,沿途做了大量的考察、写生和记录工作,亲身感受到了丝路沿线城市的自然风光、历史风俗和民族风情。从展出作品的四个部分就可以看出,有他继承中国传统的“生活写生”“主题探索”,有从“丹青意蕴”中逐步开始中西结合的创新,直至“水墨精神”的写意升华。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宏大作品与深入生活的写生速写,完整呈现了杨晓阳严肃认真的探索精神,坚实全面的绘画功力,以及写意水墨的突破与创新。
对于生长于丝绸之路上的杨晓阳而言,对丝路的描绘是冥冥之中的召唤。27岁的他与几位友人,骑自行车从西安出发,历时4个半月,最终由哈密进入新疆鄯善、达坂城到达乌鲁木齐,并独自前往库车龟兹石窟以及高昌、交河古城等地考察,一路险象环生。青春岁月行走丝绸之路的记忆,与血脉里的文化记忆相应和,彼时的身心震撼使他从此对“丝绸之路”情有独钟。他多年的写生考察,始终不离丝绸之路的主线;他开阔的视野,更关注着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鉴。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谈到,杨晓阳在艺术上的引领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他提出了自己的艺术主张,还带领中国国家画院实践他的艺术主张,其中他对黄土画派传统的艺术面貌不断梳理和思考,呈现了他自己独特的面貌。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何家英致辞
天津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张蒲生致辞
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致辞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致答谢辞
开幕式由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商移山主持
杨晓阳坚持文艺创作要接地气、关注生活和人民,并且沿着这条路坚持不懈。在大西北,主张“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名家赵望云、石鲁、黄胄等,他们带着泥土气息的创作,影响着“黄土画派”的刘文西以及更多的艺术创作者。他们的艺术实践不断证明,艺术的根在人民,艺术的源在生活。世居长安的杨晓阳也正是从这样的基点出发的。“艺术为人民服务”这样的集体主义观念,是杨晓阳以及他这一代人的一种信念。
杨晓阳说,走出象牙之塔,走向人民中间,与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有着天然的亲近的方法,是他从传统教育和家传以及刘文西老师那儿学到的。刘文西的艺术观念就是为人民而创作,到生活当中去表现劳动人民的这一创作方式。杨晓阳并非在课堂上,而是背着背包、背着塑料布、背着脸盆和鞋子直接跟随老师到生活中去学习。他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民中去,他目之所见刘文西老师所有的绘画状态,以及如何跟老百姓打交道,怎么跟他们成为朋友,怎样去观察他们的生活。从此,杨晓阳对于为人民而创作的观念以及创作的方式,有了方向。那一年,他14岁。名师育高徒,在绘画这条路上,他说自己没有走过弯路。
展览现场
从杨晓阳清晰的四个创作阶段,可以看到他丰厚的生活积累、扎实的基本功、凝练的色彩语言和大胆的艺术创新,这种不断超越自己的艺术家的成长轨迹,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正如何家英所说,杨晓阳是受黄土滋润的西北汉子,他有包容的胸怀,内心温厚,他的艺术质朴、宏大,他将这些特质融入到他的作品中,转化成为他在艺术上的大气象。
本次展览还特别展出杨晓阳“从写实到写意”学术思考的课徒画稿,重在示范如何教育掌握从写实到写意的技法和观念。
座谈会现场
此次展览开幕前,来自北京的美术家及美术理论家杨晓阳、张晓凌、贾广健、高天民、孙津、陈云岗、项金国、陈风新、刘悦笛、陈明、王萌、张桐禹,和来自天津的美术家及美术理论家王书平、霍春阳 、姜陆、何延喆、杨惠东、张福有、喻建十、杨沛璋、刘文生、路洪明、邵亮、杨维民、孙飞等围绕展览,尤其是杨晓阳30余年的艺术探索历程,召开展览同名座谈会。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5月12日。
杨晓阳向天津美术馆捐赠作品《久逢知己》
嘉宾为展览揭幕
嘉宾合影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