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纪念龚望师公诞辰109周年——浅读《四宁草堂学术札丛》有感(图)

01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报道、马鑫图文)龚望,生于甲寅五月初六,卒于辛巳十月初二(1914.5.30-2001.11.16)字作家、一字迂公,号沙曲散人,天津市人。学识渊博,于经史、金石、诗词、训诂研究颇深。嗜文物,精鉴赏。擅长书法,诸体皆精,尤以隶书闻名遐迩。曾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首届副主席、天津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纪念龚望师公诞辰109周年

——浅读《四宁草堂学术札丛》有感

马鑫 图文

小女子无状,盖因极喜赵光先生之字,逐于大课,仿习之。后得先生不弃,收为弟子,曰:可塑。喜泣欲拜跪礼,先生止:吾门无此,礼尚其内而非其形焉。

  前常盼先生题字于《赵光书法篆刻集》,终如愿珍存之。一日,取其印图问师:何时授印学?师曰:沈野尝称,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沈野?明,江苏苏州人,有印癖,治印谨严不苟,著有《印谈》一卷,自称:“每作一印,不即动手,以章法、字法往复至眉睫间隐隐见之,宛然是一古印,然后乘兴下刀,庶几少有得意处。”惜所作今不复见。师亦称沈野论印自有其高处,意在强调文学修养为篆刻艺术之源。因知师前作《篆刻艺术概述》一文,录于《海津讲坛.荟萃》第四辑,求之以先睹为快,师允。师望印图为“知足乐天”问:何喜此印?曰:合我所性。师默,慢语此为白文古玺印,缘由于文中……并荐读师公一书《四宁草堂学术札丛》(后文简称《札丛》)。

02

 师公斋号为四宁草堂

得师论文,如获至宝。不似如他长篇累论,皆言简意赅,自古论今图文并茂。师言,创作“印稿”最为重要,是成印之关键。“知足乐天”见于斟酌改稿章末,感师之珍视。读毕方知此印为2001年龚望师公染疾术后醒来所书,由吾师刻石并作文刊于石四壁,此为师公所治最后一方印…...设计初稿虽得古玺大开大合营造空间之法,但未能出奇造险,改稿将“知”字出框栏外,放大突出“乐”字,以得天真烂漫、生动雅致之感。得以知晓修改过程看似会有完结,实则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重复的过程,此艺远不能穷尽也,学,亦无止境。

03

赵光先生为龚望师公治印

师述,龚望师公鸡颖隶书傲视书坛,亦是学者、文物收藏鉴赏家、佛教界知名居士、经史学家等。书法诸体皆精,晚年隶书破法而出,书作体势放纵,变化多端,波磔尤见功力,毫芒衄挫,行止有度,熔篆隶于一炉,刚柔相济,自成一格。但其篆书及篆刻艺术往往被其隶书成就所掩,尤其篆刻功力之深厚,学养之丰卓,格调之高古,个性之强烈,师古不泥,领略古法而出新奇,应在当代篆刻大家之列。师知我懵懂,遂取一例师公所治以教:

04

 龚望师公治“风来啸”

此为顽石所治“风来啸”用做镇纸。师说不同于篆刻所用石料,石头子硬度极高且杂质较多,镌刻时难以驾驭,力弱者不能为。然师公以刀代笔、一气呵成刀法爽利,笔情、墨意、刀趣、石味融为一体。此刻石,师公以汉篆为之。字体平稳,爽利劲健,浑穆天成,自然舒放,极富动感。“風”字内的“虫”,取欹斜以破其横平竖直之呆板,并与“来”字斜笔相互呼应,顾盼有情。“啸”字的“口”置顶端,有声出高处远播四方之感,呈现疏密对比之趣,十分真率自然。斜中有正,乱中寓工,极尽巧思,于险绝、欹侧中寓大平稳。观其点画,横画不平板而有波磔;竖画不死硬而带弧势;斜画使转自如,灵动朴拙而有气势,得汉篆体势。收笔多作尖形,形象奇异瑰伟。书刻仅三字,但章法平实而线条形态曲尽其妙,已经完全融入个人风格,极富感染力。

古之学者必有师,不点不明,不说不破,幸甚矣。望吾师其项背,仰师公之弥高……  

05-06

赵光先生与龚望师公                        马鑫与赵光先生

低头细看手中沉淀的《札丛》,翻开它就是我与师公的第一次对话,亦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教学,师公会告诉我什么呢,开“学”:

第一遍读,我记住三点:

1. 做一个中国人,应该写一手好字;

2. 要写个条儿贴在墙上,多买纸,勤研砚,细读帖,天天练,功到自然成也;

3. 记住了指导我工作的一段:如有创新,可放在教学上……因势利导,节省时间,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不要千篇一律……多研究一些教学法,广开途径,这倒是很需要的。

08

龚望师公题字的“算盘铭” 

第二遍读,记住了1959年双12这天,师公为三子龚绳先生十岁自制小算盘而写的题字,“外似浑然,内实步算;为人若此,是谓天厌。”思此家教之法,顿觉师公他老人家的文也必是有寓意的,是启发思考的。

09

 龚望师公书  

第三遍读,我可能是读懂了一点点,“学”到了一点点:

第一,师公您说,可做个博学者。

从卷一您青少年时代所撰写的论中,我读到了您的思想,您的主张。

您也告诉了我至少要“学”的书目:论“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说”是要我读《论语》,论“曲礼首曰毋不敬说”是要我读《礼记》……还有《孟子》、《诗经》、《尚书》、《孝经》、《周易》、《史记》、《后汉书》、《庄子》等何其多。

10-11

  龚望师公书

您还告诉了我要做个什么样的“我”:先安颗慈惠之心,践行恭宽信敏惠,有热爱四时风物、山川河流的博大胸怀,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平常心态;要“圣门四科以德行为首”,向君子学,敏于行讷于言,多读书而知“知止”之义,心正而后身修,能明三纲、知六证、修八目,亦有“知松柏之后凋”的骨气;能辩证的看待《庄子》的“消摇”与“齐物”;更需与时俱进,学好新时代的礼乐射御书数。

12-14

 龚望师公书

第二,师公您说, 要做个恒学者。

您用卷二长篇的《周易》告诉我,这不仅是在讲“算卦”的事,亦是哲学是历史,是古法处世的智慧结晶,读了它大可“乐天之命故不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实为中华民族刚健有为、海纳百川的气质和个性;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君子有终,小往大来这一句句皆是经典。

您告诉我温故而知新。从您20多岁开始读易,在34岁,53岁仍在读易,此卷中有一半篇幅都是您注的札记,我知这必非一日之功。

孔夫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大学》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我已深有体会,一日读认字,二日读结构,三日读内容,四日读理念……

15-16

龚望师公书

第三,师公您说,能做个会学者为佳。

您论,“史有三长以何为最要”?才不卓则卑,学不博则陋,识不远则罔,若夫识不远则不足为史矣。识,不仅为知道、认得,更需可辨,是能力的提升。

您亦言,《易》乃君子修德寡过之书,非追逐名利之工具,并将学《易》所得陈其概梗,后辈受益颇丰。圣门有四科,《易》有四德。善之长曰元,如德行之于四科……

您又教会了我不仅要举一反三,能联系起来学做到融会贯通则更佳。

学,是一种行动的反射。夫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能“不耻下问”,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想到格拉德威尔,要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皆有一万小时定律,我知道这不仅为坚持,更重要的是会学且集中精力的去做。

17

龚望师公书

第四,师公您说,要学以致用。

您论,“汉、宋之学,一重实事求是,一重躬行实践”,学者必先汉而后宋,方不失为学之程序。

我学到了慎思笃行为上。读书重在躬行,百行孝为先务,“事父母能竭其力”重点在“竭”,竭有大善小善,莫入歧途;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学有为己为人之分说”,若夫第知为己而不解为人,亦何益于世道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论”,上士避名,积实则不期名而名自至也;

夫子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曾子也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忆起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实则,我们都有自己要肩负的使命,在各自的征途上,立足实际确立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勇担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职中成长,把明明德的愿景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18-21

 龚望师公书 

第五,师公您告诉我,乐生于智。

60岁时师公您说,“无能废,无能废,人多笑我无能废,我说我已看了许多有能辈”,既自嘲自谦又自信,我亦感受到了您的自得其乐;我的先生60岁时说,“豪性醉书五十载,甘为翰墨孺子牛。”我也领会到了先生的豁达与洒脱,并亲身体验着先生的教诲,以字代言,以笔教化!

22

龚望师公60岁自嘲

23

 赵光先生60岁感怀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已有太多的前辈分享过与您的故事,大能的学者做过您书作的专项研究,我只想用您惯用的排比句式说:您用最简洁的文字,向世间传递着中华智慧;您用最质朴的语言,陈述着最深刻的道理;您用一生的时间,实践着先作人、再读书、习字末之的真理。您这一世,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再脑,从容过生活!

我好像懂了,为何而学的自驱力,可促使我从一个知之者向好知者进发,我知道要想达到师公您这样大智慧的乐知者恐非我所能……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我还是认可宋代张耒《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之“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的观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亦喜欢您书的那首《点绛唇·湖上》:“来往烟波,此生自号西湖长。清风小桨,荡出芦花港。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无人赏,自家拍掌,唱澈千山响”。每每读毕,体悟这份慎独。

25

龚望师公书《点绛唇·湖上》

我亦在反思,读书从小到大是为何?我想应是要学会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师公您说,理想是学出来的!是啊,在我遇到我的先生之前,我以为生活就那样子混到老了,能遇见先生已是我今生的大幸事,是先生让我重新找到了人生应该努力的方向重燃生命之火。我也大致懂了先生让我读《札丛》之意,定当知耻而后勇。一入龚门深似海,先生和师公您都希望我能认真的补上国学基础这一课,您也借先生之意告诉我,“自强所争者大不昧以复其初”!

26

龚望师公书 

在“学”的过程中,已使我感受到了生命被提升的大欢乐,身心舒展被成全在这个过程中畅游着、享受着。我知道的,您想说的不止于此,我读的还浅,懂的也少,要“学”的还很多,未来能做的更多。在“学”的道路上,我一如孩童,需要紧跟先生的步伐,追逐着师公前行的方向,朝我们共同的愿景奔赴:

师公,您不仅实践了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目标,亦用文字记录着大天津的人文风物,以家藏支持着文化事业的前行与发展,用智慧保存着更悠久的历史凭证!我的先生也一直以您为榜样,尽己所能不计名利的为文化事业耕耘着,付出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教育这个行业里,您早已前瞻的把路指引给了我们,我亦不会想着学了一点什么就盼望着有一天能把几千年的豆腐块儿整出什么新花样,创奇出怪的。我只需一路走着一路学着,依着您和先生的教诲,清明在躬、克己省身,把创新放在教育工作的方法上,精研再精研,把学到的本领更好的进行转化,力求更实用、更方便普及,为我们的国粹艺术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27-28

龚望师公书   

千人国学千人感,百年龚望万人观。其实我也很想创作一方印,“迂公座下伯弢弟子遵训作人读书习字”可胸无点墨了。就以师公您的一句话先告一段落吧,《易》言终始,不言始终,以终者始之所由生也……

笔者学识尚浅,不窥门径日久,惯碎碎叙之,望先生教导,诸君斧正。

29

作者马鑫,字纾祺,1979年生人,毕业于天津大学,师从书法篆刻家赵光(伯弢)先生。习书法,喜读书,多年从事青少年的国学及课外素质教育。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