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赏扇—— 姜维群先生说团扇(之一)
高蕴辉、姜维群、徐呈呈交流团扇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报道) 本期我们邀请了著名文化学者姜维群先生做客《夏日赏扇》栏目,从多角度介绍中国团扇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并推荐了姜维群、王佩翔、张长勇、尚金声、仝福东、解心逸、刘卫民、陈子文、穆怀安、王庭芬、轩维怡等艺术家的精品团扇作品与朋友们分享,一幅幅精美的扇面作品带给您丝丝清爽的艺术气息。
姜维群 团扇作品欣赏
尚金声 团扇作品欣赏
王佩翔 团扇作品欣赏
张长勇 团扇作品欣赏
仝福东 团扇作品欣赏
陈子文 团扇作品欣赏
解心逸 团扇作品欣赏
穆怀安 团扇作品欣赏
刘卫 民 团扇作品欣赏
轩维 怡 团扇作品欣赏
王庭芬 团扇作品欣赏
张长勇 团扇作品欣赏
尚金声 团扇作品欣赏
姜维群先生说团扇(之一)
团扇为什么还叫纨扇、宫扇?
团扇还叫纨扇、宫扇,其名字透露了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了人们的关注点。团扇是形状的指谓,天上月团团,是借助了月亮的形状,圆圆的,所以从汉代以前叫团扇。
纨扇是材料的借代,纨扇的纨是一切丝织物的总称,虽然后世有了绫罗绸缎纱绢帛等各种丝织料,唯独绢成为书画的“画纸”。为什么在宋代时期团扇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画开风气、字得张扬,应该赖于绢帛丝织品的细密,得以让书画家们在这个既辽阔又舒适的原野上驰骋。所以《宋碑类钞·丹青》中说:“唐及五代绢素粗厚,宋绢轻细,望而可别也。”纨之居功甚伟。称之为纨扇应该是实至名归。
宫扇的名字是高贵的,汉代时候宫中最流行团扇,宫女使用的最多,而且吟咏宫扇的诗词代不乏人,于是宫扇的名字叫响了。
团扇都有什么形状?
团扇从汉代在宫廷时兴以后,进入了最繁盛的唐宋时期,这一阶段经济的高速发达形成了各种工艺器玩的争奇斗艳。作为一枝独秀的团扇,成为引风纳凉和展示才艺风韵的掌中雅玩,其花样亦为之翻新。
“圆如满月”是团扇的主要形态,按物取形是人最初的创意。团扇就是利用圆月的团状直接用在扇上,故称团扇。首先是在圆的创意上稍加变化,如把圆拉长是椭圆,再拉长成为腰圆,把椭圆形横放,成了扁圆,把下面的圆收一下,就成了上窄下收的不规则圆形;把扇可以做成四方形,四角变成圆角,再切去两角就成为六角形,甚至八角形。
还有就是变成几何形状,按照花形叶形又出现了芭蕉形,海棠形和桃形,这些花样翻新呈现出团扇大家族的繁荣。所以到了宋代基本在尺寸和形状上形成了初步的标准,这个标准一直到现在还在遵循,即扇面直径在23~25厘米之间,扇子的长度35~40厘米之间,扇面基本在圆形上稍加变化,不是像圆规画出来一样滴溜之圆,而是下方略有收敛,应该是一个视觉上很舒缓且平和的一个形状,也是古人智慧与审美的体现。
团扇的样式花样翻新;
团扇是用竹子煨成圆形框架,再用纨绢裱糊而成,为了更牢固,中间再加上一道竖梁,只是有一点,团扇画面被中间的竖梁切割成两个半圆。为了避免竖梁破坏圆形画面,有的团扇的竖梁一面在外,一面蒙在纨绢里面,这样的团扇依然有一面是圆面,而背面被竖梁隔作两半。团扇绢面一开始是单面的,只能是一面作画写字。唐宋时期的画面上或刻石雕塑的团扇,都是有竖梁的,应该说宋代的团扇一面是完整的团扇形状,因为传世的宋代团扇画都没有竖梁分割的痕迹。
在中唐时期的《纨扇仕女图》中,一妇人坐在矮椅上,很悠闲的右手拿着一小柄小团扇,就是没有竖梁的。同在一幅画中,另一女子凭倚在绣架旁,若有所思,其 拿团扇则是有竖梁的,说明是两种样式。或许有人问,如果当时拿的是一面竖梁蒙在里面的团扇呢?即一面有竖梁,一面没有。当然也有这样的可能,但一定也有两面都有竖梁的。
现在市场上的团扇样式很多,有了许多改进,十分抢眼。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