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连熙人物画——生动传神,典雅清丽(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彭连熙,1947年生于河北迁安市,久居天津,笔名熙怡轩,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湖社画会理事。画风典雅沉静,意蕴丰厚,富有诗情,深受美术,出版界赞誉和藏家喜爱。
主要参展《藕香消暑图》入选全国红楼梦画展,《江南五月》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曾获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题名《春藤》《荷塘清韵》参加"中华世纪之光一一中国画提名展”。《清韵》"世纪之晨,情系奥运中华书画艺术大展”在莫斯科获金奖。《江南七月》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大展获优秀奖,多次在海内外展事中获奖。
主要出版《中国神话人物百图》《彭连熙画集》《工笔人物画范》《彩绘本牡丹亭》《彩绘本红楼梦》等美术专著三十多种,多幅作品多次由中国邮政出版多种邮册,邮资明信片等发行全国。
主要收藏:《牡丹亭》(彭福来合作)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提名奖,其中十二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儒雅秀逸 江南神韵——彭连熙人物画赏析
何延喆
翻动这桌上厚厚一摞出版物,他们纪录了彭连熙这几十年的绘画历程。当它们一本本的层叠累加起来时,除了物理定义的重量,我也感知到“天道酬勤”所带来的累积。连熙老友虽已年近古稀,但创作的热情,依旧如火如炽。人老而笔不辍,总是有新作不时问世。一个老画者,已经出版发行了三十余部专业美术出版物了,一以贯之的对艺术创作保持最高热情,仍然坚持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
江南三月
如今,中国画早就进入了多元发展的阶段,与我们还年轻的20世纪80年代相比,已经少了些激进和莽撞。但那时就开始漾起浮躁与粗糙,却没有平静下去,甚至甚嚣尘上不绝画坛。作为画家个体彭连熙而言,在如是紛繁的世界中,他却一直站在自己独立的语境中,保持着自己独立的创作态度与艺术面貌。其实,在这个时代安静的画画,从方法论上讲,算不得聪颖与睿智。可能是这种与时代有些格格不入的笨拙,反而让他的作品沉静而清新,也正是这种鲜明的个性特征,让他在美术圈内外获得了别样的关注。
江南五月
连熙的作品因题材不同而风格上的也有着多样变化。大体上,他的作品可按四种类型区分。一是主题性的写实绘画;二是仕女、高士类的历史人物画;第三种是以文学名著为蓝本的连环画;四是以摹古来考教自身功力的经典作品摹本。
采莲南塘秋
无论何种风格,具备学术研究价值的艺术作品,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比如,作品要建立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要能够承载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具备一定精神含量,这样才可以1续接和延伸。再有就是,如果具备创新性,那所做的创新要具备科学性,当下艺术界有人认为只要出“新”就有价值,这是种观点让人发笑。再独特的创新如果只是哗众取宠,而不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终会被无情地淘汰。而所谓艺术的科学性,恰恰是建立在创作者高超表现力之上的。还有就是绘画作品一定要首先具有审美价值,它源于创作者的学养。这些学养将客观物象重新物化,从而产生了高于现实的精神之美。最终,绘画作品还要有鲜明的个性,一种源于共性基因的个性。如果只把没有任何共性特征的另类作品标为个性,那就显得荒谬了。底蕴、穿心、审美、个性,艺术家将这些因素共同的放入一个独特的个人语境中,优秀作品也就顺其自然的产生了。连熙的作品恰恰具有这些学术研究的样本特征。连熙的创作态度严谨,题材广泛,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借此表达自己的艺术见解,达到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
江南六月
彭连熙表现当代生活的主题性创作如《江南五月》《七月》《秧萝》《祁连山下》等都在全国美展中频频亮象,获得观众和专家评委的赞誉.刘文西看了连熙的作品,欣然为他题赠:“彭连熙人物画在生活中创新,在人民中充实。”这些作品生动描绘了现代劳动妇女在采摘,收获时的身心状态。在这里,连熙没有简单的复制生活面貌与自然形态。写实绘画也不是比赛画标本般的细节描绘。而是看画家对自然和生活的解读和发掘,解读和发掘程度越深,其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就越强。
荷塘清韵
杜滋龄这样评价过彭连熙对客观物象的把握特征:“翻开他的画集,从中冲出一股清风,人物生动传神,技法到位,情景交融,作品清新抒情,气在笔力,韵在墨彩。”连熙的作品深得读者欢迎不仅仅是功力深厚和技法全面,而是他通过不同的题材来诉说心中的感悟引起大家的共鸣。陈冬至评论他的作品时写到:“朴实无华,甘于寂寞,谦和自守,彬彬君子,画如其人,作品典雅清丽,风神俊爽。”从他作品笔墨间的意趣流露,正如潘鸿海为他题赠所写的“江南神韵”。故“神韵”之评,认为连熙描绘江南生活题材的作品,不仅生动、传神,更可贵的是体现在作品之神气,韵味的直觉观照上,所谓“江南”,即指连熙的作品有江南文化的儒雅秀逸之风尚。
荷塘清音
从连熙几十年的绘画探索中,窥见到他追求传统绘画艺木旺盛不衰的生命力和他对艺术不入俗流的坚守,不受约束追求艺术的自由.人之将老,而丹青不老,以笔代杖继续在他坚守的道路上行进。
何延喆,1946年10月生于天津,197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美术系,并留校任教。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协理事,天津文史馆馆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客座教授。为学者型画家。多年从事传统山水画技法教学,创作成果和学术成果丰硕。
其山水画以“北宗”见长,画风严谨踏实,气势恢廓。早岁师从津门书画家严六符先生,入 天津美术学院后得李智超、 刘君礼、孙其峰诸先生亲传,后又拜“北宗”大家 孙天牧先生为师。曾远足各地名山胜景,用传统技法进行写生,并深入到甘南、藏北、川西藏区体验生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大展,并在海内外诸多展事活动中获奖。曾应邀赴 以色列特拉维夫造型艺术学院和 美国夏威夷大学讲学。作品被载入专业刊物、画册或以独幅画形式出版发行。著有《中国山水画技法学谱》、《北宗山水画技法》、《中国绘画史要》、《改琦评传》、《唐棣》、《刘奎龄》、《陈少梅》等二十余部专著行世。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