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泪尽纸灰起——龚望师公22周年忌(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报道、马鑫图文) 龚望,生于甲寅五月初六,卒于辛巳十月初二(1914.5.30-2001.11.16)字作家、一字迂公,号沙曲散人,天津市人。学识渊博,于经史、金石、诗词、训诂研究颇深。嗜文物,精鉴赏。擅长书法,诸体皆精,尤以隶书闻名遐迩。曾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首届副主席、天津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龚望师公22周年忌
马鑫
迂公师爷:
您好!
清泪尽纸灰起,我们常念已长眠22年的您。
半年前,我怀着敬畏的心翻开您的《四宁草堂学术札丛》(后文简称《札丛》),浅浅一读已获益颇丰,它如您温暖的手,拉着我进步,推着我成长,护着我探索深邃的人生旅程……
夏日,有幸跟随赵光先生拜见了您的哲嗣龚绶先生,他身体康健,精神矍铄,长路当歌。
入室想所历,龚绶先生打开了保存精良几近百年的历史真迹。我真实的见到了1929年15岁的您书写的习作;见到了您自己装订、题签的自用字贴;见到了1942年(民国31年)您在木斋中学教授初二级学生时,他们所写的临贴作品,其中一幅上清晰可见您批的二字“上墙”;见到了1981年您在外执教于师大历史系一年级书法课时,学生马永明写的大仿,您批的“甲上,传观”;见到了吾师1984年时的书作,那上面有您用朱墨逐字批改的痕迹……默默心算,您有五十余年的时间都在外执教,几近古稀后也依然致力于您钟爱一生的教育事业,这份真切的热爱深深地打动着我,鼓励着我。
龚师爷15岁时的习字;木斋中学初二级学生的习字;师叔马永明的习字;赵光师的习字;
望庐思其人,我聆听龚绶先生述起您的一段段往事:
您写王纶阁先生事略,您为郑菊如先生造像……您记录“翯洲师讲授书法回忆”:
1930年李实忱师组设天津国学研究社,陈翯洲师主讲书法。凡新来社员,必先看其所书之字后确定适合之帖,不限一体,不拘一格,与其兴趣相符,期事半功倍之效。亦必告之取法乎上,如写何绍基可改临《大麻姑仙坛记》;写金冬心、郑谷口、朱导江,则令改临汉碑;写苏东坡、黄山谷,改临《马鸣寺》、《瘗鹤铭》……于是学者如法受持,兴致勃勃,进益甚速,有欲罢不能之乐!
每周所收作业甚多,翯洲师用一大白布包裹好,亲自带回批改,并旁加标注说明应改正处与如何改正之法,批语中肯,批字秀美,使人望而欣快;每间一周大家带笔砚,在市立师范学校食堂,大方桌每人一桌,当堂书写以便亲自辅导示范,所书有成幅者悬于壁间,示资观摩;每学年开展览会一次,几乎数人作品即满一室,尤动人者在无体不备,而无一重复。
翯洲师讲书法注重直观,谓必多见然后开眼界、扩胸襟,授课时时携带名贵碑版真迹;师之魏书行笔甚迟,其抑扬顿挫、轻重急徐,一若有节奏旋律;师之论书甚严,如有评骘必详指出其优劣;师之板书,粉笔能四面用,粗细方圆咸宜,可临各种碑版字,直观示范,进益甚速……
《金钺先生遗稿》节选
您在仙逝前也不忘郑重的将您的恩师——近代津门著名的藏书、刻书家金钺先生的遗稿贻给了龚绶先生。金钺太师字浚宣,号屏庐,清末时曾任民政部员外郎,是结束了天津只有藏书家、没有刻书家一说的能文擅画的大家,原住台北路2号一幢砖木结构的德式二层楼房,乃津门世家望族。
自然灾害时期,家家节衣缩食,您常用手帕包几个鸡蛋送去,虽不饱肠可饱心;文革时金钺太师家被抄,安于小屋,仅存小炉,贫穷困顿,片纸皆无。您晓后,虽亦困窘仍觅得旧书衬纸、旧贴扉页、旧考卷等整理后源源送之,愿其挥洒……
现此遗稿就是金钺太师自丙午(1966年)至辛亥(1971年)暮年时期的仅存作品,是其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今年是金钺太师逝世51周年(1892-1972年),荣幸学习到由余明善老先生题签、赵光师设计编排并治印、师叔马永明提供珍贵照片,终由龚绶先生完整策划整理成书的《金钺先生遗稿》,得以体会金老在暮年那个特殊时期里,写出“饥餐渴饮倦即眠,作画吟诗任自然”、“平生饮文字,衰老志犹坚”、“书丛恒坐对,衰耄尚依然”的诗作,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真实的感受着一位位鸿儒硕学的大师,他们在您从艺从教的这条路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多少人为利所惑,为名所累。您与您的恩师们都有着一颗淡泊的心,乐于从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困于心,不乱于情。如同您的法书,是天津唯一一位在1979-1992年期间举办的五届全国书展中,以鲜明的创作个性蝉联“五连冠”,就应如李太白那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您却能随顺命运的安排,如您喜欢的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您把功名看淡,利益看轻,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反 躬
澹 泊
桃李天下致远,师泽润物无声。读龚绶先生赠予我的《龚望纪念集》,我被来自全国各地的前辈们、您的学生们告诉我的种种所感动……
师伯张福义在“昆刀截玉露泥痕”一文中忆,您主张欲高书品,先高人品,言“东坡之诗随物赋形,信笔挥洒,不拘一格而波澜壮阔,且不见有矜心作意之痕,此其所长。须知东坡之所以能如此者,实其才力雄厚,人品高迈,书卷又足以驱驰也……”;
师叔马永明在《天津日报》上发表的“龚望先生讲书法”一文中忆,您身着传统对襟布衣,身材高大,声似洪钟,儒雅气派,仪表不凡。同学们大多没有书法基础,您从不弃不厌,从执笔、选贴、用墨、择纸、永字八法、真草隶篆、颜柳欧赵等最基本的书法知识讲起,甚至教如何用毛笔在元书纸上打格;课后您也将学生临仿收集好,用灰布包成一大包,带回家亲自批改,鼓励为主,训示精到;您注重学津讨原,取法乎上……
您在日常教授时,不仅指导临习,也让学生们写《治家格言》、《弟子规》等经典读本,要领会其中的内涵,并教导在日常生活中也需照着去做……
习惯写字的人都明白,书写是一个过程,需要的不仅是时间,更需要心情。除了学业,您也在生活上、工作中无微不至的关心着您的好友们、学生们,往来的手札里也多夹着一些书作,给他们书写的座佑、斋号等,都记着呢,被珍藏、被装裱、被传代!
忆起吾师描述与您的初见,他说:“先生对我讲,首先要学做人。其次要踏实读书,不事张扬。学写字是第三位的。” 我懂师意要我辈遵训做人,读书习字!而今又懂了些,这往事里不仅藏着他们对您的思念,更是对老师们的感恩!
时代变迁,早年习字的小课桌、大食堂被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取代,各类网课、直播课更是多的数不胜数,而我依然喜欢去上吾师的线下课。每班很多人,他记得每个人的名字,了解每个人的书写能力,相同的学习进度也有不同的学习要求。本可播课件放投屏,统一示范就好,师却如您和您的恩师们一样,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写清楚讲明白,能旁征博引取各家之所长,还不辞辛劳的走到每位同学身边,看我们书写,鼓励着并帮我们找到问题所在。记得我刚开始练习融合魏碑与篆书的笔法时,横的起笔总是写的不够干净利落,找不对节奏,他持住我的毛笔上端,像教小孩子一样,手把手的教会了我。一个个瞬间一个个回忆,在师的背影里我亦看到了您和先辈们的影子……
山虚能受 水实乃流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世人多喜您作的鸡颖隶书,言当得傲视书坛三百年!法书整体张力十足,外显端庄方整,内含动势,大气磅礴又不失书卷气。前读您之《札丛》,知依于仁,游于艺;晓您乃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师亦言,您的字是经历了从专一、广大到脱化的三重淬炼,炉火纯青,无可匹敌之创新,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您的字!它也不仅是线条的美,您将文化播撒远方,它蕴含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您将火种燃于八荒,它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把民族精神的脉络传扬!
汉字本是世间至宝,国之遗产,您的字实为五体皆精!近来我迷恋上了您写的汉篆,它结体方正,字势古婉曲折,有端庄、有率意,朴拙浑穆。虽形式整齐,各字间舒放腾挪,使我有一种回归孩童之感。细看,一撇一捺都做脊梁,细读,一思一念贯古通今。
白贲无咎 黄裳元吉
您喜易经,这联:白贲无咎出自《易》之第22卦贲卦:贲,亨,柔来而文刚,交错。上九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读《札丛》中您做的札记,简单明了一语道破:返本修古,不忘其初!
黄裳元吉出自《易》之第2卦坤卦: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六五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观师多年前于《今晚报》连载发表的64卦印蜕之坤卦的解语:君子以深厚的德行来承担重大的责任,应注重内心修养,积蓄养德,效法大地,容忍负重,宽厚大度,以直率、方正、含蓄为原则……
它使我忆起,“伯弢”是您赠师之字,弢是装弓或剑使用的套子、袋子,隐藏的意思。出自陆机《汉高功臣颂》——弢迹匿光。您这一个弢字,彼正而蒙已德,德则不冒!非师一人获益无穷……
师言,您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精通内外典籍,明印学熟鄦书,曾将540个说文部首写在一幅扇面儿上常持于手,晚年时仍能畅顺的倒背如流;从专一到脱化,每一步绝非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条从A到B的线段,它如您言的“吃喝拉撒睡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可能;您一生勤俭,低调谦和是修养,善心善念是涵养……他爱讲您的故事,三句不离口,我懂了他对您的敬仰和思念是根植在心的。更感恩我有如此之好的机遇,能追随您的脚步,紧跟吾师的步伐,知六书学说文习书法!
此作品“事如分内须先尽,路在人间总不平,”是您写给师之座佑。他对您仰之弥高,您的教诲一直谨记。师在和您学习时,早上很早起床骑车20余里,到您那里抻纸续墨,观摩您的早课,言您每日都会写很多张大仿,并习惯在书写完毕后把当天的日历撕下贴在习作上,龚绶先生也保存下来了许多。而今的每一年,师都记得您的诞辰,记得您的忌日,带领着我们怀念您、祭奠您。我很遗憾未能面见仙颜,也深知您是不需要我辈为之做些什么的,却是我们一直庇护在您的羽翼之下,得以安然成长!
我知,若想追赶上您,是我辈不可能做到的事,我觉得您这是在告诉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即使我再平凡,我也是限量版。人生就是答卷,答案永不相同。有很多爱可以重来,生命却只有一次,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师一直在鼓励我:做人当自信自强,要有跨栏思维,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悔!
您和恩师教给我的不仅仅是书写的技法,也是人生的情怀,更是眼界和境界呀!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您与前辈们指引着方向,感恩师之无私教导,也感恩有机会把心里的感激表达出来。我以我的方式怀念您、哀思您,不是追名非是求利,夫唯不争,故无尤。
告别龚绶先生前,我看到了他的书桌上,还放着一页写的密密麻麻的小纸片,那是1978年您灯下写于旧纸背面敬录郭沫若悼周总理逝世的祭文……龚绶先生如您一般,逐一整理着您生前之物,将您大量的手札、边角遗作等,熨平、整理、释文、分类装箱;也整理着您贻下的老先生们的种种,集结为册,以益后人。
我好像懂了,您,一如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亦是庄子所述的指穷于为薪,为传也,不知其尽也!您不仅是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艺传承了下来,也将这种人格一并传授,这就是吾师所言的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吧!家祭无忘!此致!
敬礼!
爱戴着您的纾祺
2023.11.16
作者马鑫,字纾祺,1979年生人,毕业于天津大学,师从书法篆刻家赵光(伯弢)先生。习书法,喜读书,多年从事青少年的国学及课外素质教育。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