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高手在民间一一张羽鸣书法篆刻作品欣赏(图)

  微信图片_20240306101046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王大成报道) 张羽鸣,天津市人,癸卯年生,号敬仙。书斋雅号“蝉蟾亭”。首拜天津著名篆刻家蓝云先生为师,学习篆刻艺术。先生去世后,继随刘恒、张牧石先生习艺。数年来,致力于篆刻艺术的自我发展,摆脱了“印章”为“书画附属品”的被动地位。其作品采用多种雕刻刀法,充分利用印石的六个平面,将文、书、画、印由主体内容综合在一起,在方寸之间表现内涵丰富,包含极多文字的整体作品。

  一九九九年将自己耗费两年心血,刻制的五套佛经共四十方石印捐献给天津大悲禅院。佛经包括“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大悲咒”、“往生咒”,字万余,形式为微型碑刻。据此大悲禅院为我颁发了“文物收藏证书”。证号为“藏001号”,使我荣幸地成为向大悲禅院捐献文物的第一人。五套经典印章被安置在“弘一大师纪念堂”保存。同年八月,参与天津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获“微雕创新奖”。二○○○年,受大悲禅院智如法师之托,刻制了西方“镇院之宝印”。较大的一方在印石的四面用各种字体刻制了一百个“佛”字,象征着佛法的圆满、印文为“天津古刹大悲禅院真如觉场庄严宝印”;较小的一方印石的侧面用各种字体刻制了六十个“佛”字,象征着大悲禅院近六十年的繁荣,印文为“天津古刹大悲禅院三宝加持无量寿印”。目前,两所盖的“印花”被去大悲禅院进香的善信女们当做护身符置于胸前。同年六月十九日,由天津卫星电视台《中国·天津》节目中播出了十二分钟的专题片,介绍艺术成就。 

微信图片_20240309151029

微信图片_20240309151049

微信图片_20240309151058

微信图片_20240309151105

微信图片_20240309151113

微信图片_20240309151129

微信图片_20240309151136

微信图片_20240309151143

微信图片_20240309151150

微信图片_20240309151157

微信图片_20240309151204

微信图片_20240309151210

微信图片_20240309151219

微信图片_20240309151226

微信图片_20240309151232

 他把印章延伸为艺术多面体

                      --张羽鸣其人其印      

   姜维群

      张羽鸣治印,有着礼佛般虔诚的心,正因之虔诚,在从古至今的芸芸众印家中到了几个之最:2002年,他第一个将《金则经》经文刻成印,共刻印1175方,由5984字组成《金刚经印谱》,这个纪录至今未被人“打破”。2003年在300毫米正方形青田石上,刻上1937字的《阿弥陀佛经》,到中国单方印章文字数量之最。2003年制作《世界国家国名印谱》194个国家国名印章,印蜕长卷长达9米,由2008北京奥组委收藏。2005年他创作的《周易印谱》,将卦名刻成64方印章,为此中国邮政局用印章设计成个性化邮票,首开印章加邮票组合之先河。

      然而,张羽鸣的印并不是以多取胜,而是以精到、功力和巧思取胜。其师从津门著名篆刻家蓝云、刘恒为师,在秦汉印古玺上用功尤勤,像著名书画家刘炳森、范曾、余明善等对他的印给予较高评价,认为张羽鸣的印工整之外颇多灵动,尤其是他的多字印,整体缜密且舒朗,局部变化又得法。特别显成面上千方印成为组合,前后呼应一气贯通尤难,张羽鸣均做到了,实难得也。

      文如其人,当然印也如其人。张羽鸣的诚恳踏实与当今社会的浮躁形成反照,他认为,艺术应勤而思,勤奋必须加上思索。印章专业性很强,局限性尤强,不下死功夫笨功夫不可能登堂入室,登堂入室后怎样延伸印章的艺术性观赏性甚至它的市场价值,张羽鸣似乎又走在了别人的前头.篆刻家一般只关心印面的刻字,至多再关注一下边款,张羽鸣却将印石的形状、印面以外的美化,甚至印泥。别人用印泥只用朱红,而他赤、橙、黄、绿、蓝五色均用,印章在他手中,衍生出观赏把玩的诸多功能。

      张羽鸣说,固然篆刻家就是将对方需要的字用艺术手法刻上就大功告成,但除了石质印钮外,石章仅仅是一个方形石头,其实实用性成了单一性。张羽鸣将印石加工成各种形状,方圆扁菱、长短随形,或葫芦或山形,再加上用高标号的砂纸打磨的晶莹剔造,在平面上或微雕或刻画。他曾用18块随形寿山石刻上十八罗汉,那清奇的相貌,瓢逸之衣纹,堪为惊世佳作。冰冷的石头在张羽鸣手下都成为有了体温有了表情的生命体。

     篆刻古老的源头让张羽鸣思接千载,几千年前的甲骨、金文、篆字在新世纪他的手中“复活”,更重要的是,篆刻艺术在他这里向外延伸。张羽鸣把佛经佛印引到印章中,把各种艺术创作“嫁接”到石头上,他曾以刀作笔,将王羲之的《兰亭序》篆刻到寿山石上,那书法的丰神那笔划的潇洒,在石头上表现得惟妙惟肖,观者无不拊掌叫绝,啧啧称道。

     将篆刻延伸成艺术的多面体,把古老的篆刻艺术和当今的艺术对接,张羽鸣作了多年的探索。笔里当随时代,但不是把笔里庸俗化市侩化,让笔里高雅又被当今人所接受,谨守古法又有创新,张羽鸣以他对艺术的敬畏虔诚,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作为一位刚过四十岁的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良好基础上的一个良好开端。艺术家四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万里飞鹏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正因为艺术家找到了自己的路,张羽鸣走的路恰恰是与许多印人的路不重合,走出来艺术的个性和生存的个性。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