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焦墨大师焦俊华[嶂岩圣境]作品欣赏(图)

微信图片_20240312101905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王大成报道)焦俊华,1932年生,河北赵县人。195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曾任天津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主任、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专业委员会顾问、天津湖社画会顾问。

微信图片_20240519085916

踪继霞客写华夏 墨焦笔神生奇葩

          一著名画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焦俊华印象

                               文/金 黎 2014年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唐·元好问的这首诗在告诫后来学画者:写生乃为画之滥觞也。

      扬州八怪之一,清代的郑板桥则把作画三部曲形象地称之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与手中之竹”。眼中者,必亲眼所见,亲目所睹者也。嗟乎,岂有未见之景物而能为画者乎?

      天津美院画家、教授焦俊华深谙此道。他在三十年间,常踽踽独行,多自费出游,行程数万余里,堪与历史上著名的旅游家徐霞客相媲美,且有过之而无不及。霞客者,自二十二岁始,东渡普陀,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及于当时十四省,即:现在之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而焦老除此之外,北走白山黑水,南下天涯海角,奔戈壁大漠,临塞外草原,拜四大佛教古刹,谒雪域高原拉萨布达拉宫,二上武陵,三下扬州,曾从九处渡长江,十地过黄河……足迹遍及除台湾一省之华夏大地,积写生稿近千幅。且每次出游,必未雨绸缪,精心设计路线,虽吃尽奔波劳顿之苦而不辞,物我两忘,乐在其中也。凡到之处,非尽兴写生而不罢休。几十年的积累,将其写生画稿按类划分,曾于期刊发表,如《中华之楼》、《中华之塔》、《中华之亭》、《中华之洞》、《中华之泉》等系列作品,后由出版社出版《画中览胜》、《中华胜境》、《中国之塔》三本写生画册,且每幅画皆配有建筑年代、历史沿革、逸闻趣事等,图文并茂,以飨读者。霞客者,写游记以示来者,焦老者,写生作画以昭后人,一个仗剑,一个持笔,一个写文,一个作画,同为颂扬祖国多娇江山,二者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故人称焦老为当代徐霞客也。

      他的写生多为钢笔,既携带方便,又独具特色。钢笔写生者,难矣哉!难在只有线条勾描,无水墨丹青相助,单凭黑白互济,虚实相生使所见之景物凝于笔端,跃然纸上。先生素以绘画透视技法见长,写生时,多移动视点作画,删除杂芜,排障移碍,突出景物形体与特征,而令人如身临其境者,足见功力之深也。

      先生近由湖北鄂州莲花山景区将其所画中华胜境刻碑石三百通,竖于碑廊,功在当年,而泽被后世矣。

      焦老尝拜已故山水画家刘子久为师,学得山、水、树、石画法,尤厚交于当代焦墨大师张仃先生,大师曾为焦老题词:“务掇菁华”,以勉勤学。焦老的焦墨山水画浑厚淳朴,笔力苍劲,墨焦而不燥,色皂而不单,以干求湿,以燥求润。

      在国画界,水墨画者众,而焦墨者寡矣。国画有“墨分五色”之说,即:“焦、浓、重、淡、轻”者也。“焦”,为其首,即:用墨而不染洇,故难也;而焦老由钢笔写生转为焦墨者,因二者皆属黑白之术,于焦老而言,又易也。偶有着色者,兴之所至也。

      他的山水画,高远、深远、平远兼施,构图灵活多变,画中有行云飞瀑,又以楼阁亭台点缀其间,曲径通幽,令人神往。不少作品展示后,深受观众好评,并有《焦俊华山水画集》行世。

      在天津蓟县盘山风景区、山西永济普救寺、洪洞广胜寺等地均有焦老山水名胜写生展室,作为游览的一个景观,使游客足不出“室”,便可游遍中华。焦老“造化入画,画夺造化”。虽年逾七旬而不辍。为写生,在蓟县盘山脚下租民房以常住,曰:“林溪山庄”,至今已五年有余矣。

      时下,每有机会,焦老仍四处游历,深居时便主攻山水画,因其素材多多,创意连连,故时有佳作。 焦老近期准备赴台湾写生,待台湾写生后,把湖北鄂州莲花山碑廓所留六块空石料补刻上去,将一套较完整的中华胜境留给后世,这是他终生所愿。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