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欣画展”系列报道——由国庆先生:门里门外非画评(图十)
民俗专家、老广告研究与收藏家由国庆先生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报道) 日前,“成欣画展”暨王大成、董欣妍扇面展圆满成功举办。现场邀请了12位专家学者,文化名人纷纷各抒己见对师徒二人的画作做了精彩点评,令人意犹未尽。应大家的要求,也为了总结回顾成欣画展,天津文学艺术网将连续刊发12位名家撰写的画评,以鄉读者。
本期刊发的是民俗专家、老广告研究与收藏家由国庆先生撰写的画评。
门里门外非画评
由国庆
众所周知,如今的书画圈浮躁得很,无论是所谓的大师,还是初学乍练的人,大抵如此。我有中西绘画科班、名家手把手授业的基础,早在1988年就获得过市级美展一等奖,1992年画作就入展中国美术馆,也算“一脚门里”的人。或许不应该埋汰这一行,但层出不穷的怪人怪书怪画现实存在,有鉴于此,多少年来除了得闲欣赏前贤墨宝,当下一般的纸墨我基本不看,因为越看越不明白,所以更不能品头论足。
那天我正在写稿,我的专栏编辑欣妍老师来电话约稿,简单几句一说就通,接着她顶进一句:“重要的第二件事,请您写篇画评……”我一头雾水,忙问什么叫“画评”?评谁?她仍旧是老样子,一个劲儿地哈哈笑,笑了半天才说她即将和画家王大成办画展,是给他们写。好家伙,这拼命三郎式的女子编报、著书、联络本已忙得不可开交,竟还能分身有术画起画来了,啧,这不能不让人觉得“惊诧”,难道她是深井?她一边说着,一边“噼里啪啦”给我发来二三十张山水扇面小品,如此就算让我过眼了,也算给我布置了作业。
我青年转型,更多埋头于故纸研究、民俗研究,画画的时间自然被挤占了,也因厌烦这坛那圈的燥气,所以早把自己划到“一脚门外”之列。门外汉当然不能深悟欣妍的笔墨与内涵,当然写不出高深的评。可这女子一而再再而三顶微信催稿,无形中成了我的文债。咋整?生活、交友就是个人情世故,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我对她说:“这纯属赶鸭子上架,让我冒昧。”
非“画评”,仅说丁点儿个人感觉。画家王大成和欣妍共同创作的扇面美画显而易见是文人画小品的路子,聊天中,我建议欣妍今后首要重视“宗”与“本”,多读史。在中国绘画发展进程中,小品画可谓一道亮丽的风景,其名虽“小”,然乾坤广大,小品画以新颖的画面经营,悉心的笔墨技巧,以及高雅的格调和丰富的题材,久已成为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且看山水、花鸟、人物、器物等题材广泛,作品形式种类也如花绽放。
具体表现呢?乃千人千面,基于每个画家的心性不同,艺术语言各异,或明丽大方、或壮烈激昂、或高雅儒风、或隐含晦涩,皆有各自的魅力。这需不断揣摩、研究、实践,使之形成积累与完善,尤其是小品这种形式更容易“小快灵”表现这些,感悟这些,但真正“画出来”难上加难,如同写一二百字的短章。
看画家王大成和欣妍联袂的山水画扇面,有的纳采小景,有的撷取近景,也不乏特写景。在技巧上,对比、虚实、疏密、取势、空白等运用灵活自如。在构图上,也突出意趣,同时加入联想、夸张等手段,将山石、清泉、云雾、老树、昔人、舟船等表现得恰到好处,如梦、如仙、如烟、如幻。在他俩笔下,往往笔简意浓,计白当黑,简而精而妙。扇面小品由于尺幅所限,在笔墨运用和锻炼上更讲究精准、概括和妙趣。小董说,她有时会有神来之笔。我想,她也在种种笔意中得到了快乐与收获吧。
既然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我就一知半解说这点儿感觉,权算为小董加油。尽管欣妍还没送我一幅大作。那天接电话时我正在写民俗文化随笔《画扇面》,经典小曲中有句“天津城西杨柳青,有个美女白俊英,专学丹青会画画……”愿欣妍编辑艺不压身,像白俊英那样心追手摹,画事精进,青出于蓝胜于蓝。其实,她“半路出家”也无需太多压力,无需去追逐什么俗套的名利。文学也好,艺术也罢,真谛之一是悦人悦己,及至大雅,也许就是写心、画心,就是个“玩”。
点击链接 继续欣赏
“成欣画展”系列报道——周利成先生:师徒二人共联手 画作百幅写春秋(图九)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