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李盟专访中国古典文学学者、诗人、著名书法家陈启智先生(图)

IMG_0019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王大成报道)陈启智,1945年生 。曾任河北省沧州师专中文系系主任,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北京启功艺术研究会顾问 ,天津诗词曲赋委员会名誉主任 ,中国楹联学会《野草诗社》常务副理事长,内蒙古“古木逢春”书画院名誉院长。

师从启功先生36年 。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出版了 《汉字的艺术结构 》、《新米字格书写技巧》等书法研究著作 ;出版了两本自作诗集和学术专著 《陆机 演连珠译注评》;一本回忆录 《启功教我学书法》;字帖 《启功-陈启智师生同书 “千字文”》;技法书《学写行书格言》、《怎样学写启功行书》。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散文百余篇。

IMG_0024

尘露珠玉,温润而泽

——记中国古典文学学者、诗人、著名书法家陈启智

李 盟

一粒尘土,一滴露珠,在茫茫宇宙是多么微小的事物!从空间上,渺小到几乎毫无体量感,从时间上,则转瞬即逝!竟有人以此自居为号,且公然大书特书,亮相于墙上,何等心胸与境界,能置自己于渺乎其微的位置。

IMG_20240603_093354

甲辰初夏,走进与津门历史悠久的城市公园——宁园相毗邻的陈启智先生的家,赫然看到客厅墙上启功先生书写的“尘露居”的书房斋号,自然聊起此斋号的来历,想不到已年近八旬的陈先生精神矍铄,活力满满,语气平和,侃侃而谈。

IMG_0051

 佛教以梦、幻、泡、影、露、电,喻世事之空幻无常。明代四大才子之首的书画家唐寅一生历经坎坷,以“六如居士”为号,透露出对人生的无尽感慨。陈先生反其意而用之,取曹植《求自试表》中“冀以尘露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之句中“尘露”二字。曹植原文背景,蕴含舍身报国心愿,情意恳切,家国情怀,寓意深远。明其意,感其志,动以情,故以“尘露”为号,定“尘露居”为书斋名,特请恩师启功先生书写斋名。“尘露”二字,从字面看,像尘土、露水一样平凡、渺小,且不能长留世间,风起则尘散,日出则露消,非求不朽,实乃速朽也!先生定是深谙“沧海一粟,吾生须臾”之宇宙观,才能以低姿态为人处世,珍时惜日,除教书外,大半生致力于书法、文字、诗词等文化艺术研究与创作。文学艺术恰恰是一个民族的表征,是一个民族的综合素养、民族自信力与精神活力的整体脉络。

八年前,在陈启智先生一次书法展上有幸结识早已名满津门乃至全国的陈先生。同是师范院校毕业,同在教育行业耕耘多年,对先生仰慕良久,而今有幸,促膝而谈,其学者风范,君子修为,让人肃然起敬!其沉稳、低调的做派,缜密的思维,丰富的思想,则仿佛与古之贤者交流。先生几乎倾尽毕生经历与文字打交道:研究文字结构及书写(书法),研究文字创作(诗文创作),研究文字理论(古典诗文讲析注解、评析)等等,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向上吸取古代先贤的文化精髓营养,向下深深扎根于广袤的中华大地,岁月益进,造诣日益深厚。

当得知同是中文专业,陈先生很愿意谈及与文字相关的话题。采访前一日,陈先生刚刚应邀参加了我的母校,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建院六周年暨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学术活动。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建院在全国第二、北方第一,成就斐然。与会者有国家图书馆、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以及北京等多省市古籍出版社、图书馆、高等院校的代表等相关人士近四百人。当天也是天师大古籍保护研究院成立的 “蒹葭书屋” 揭牌仪式,先生很荣幸应邀书写此牌匾,并以被社会目为学者型书法家而自豪。

微信图片_20240603202933

先生出身底蕴深厚的书香世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之秦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文学与写作课等多门学科,多年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创作,精进不休,笔耕不辍,多部论文和专著出版发表,成就不凡,广受欢迎,甚至一书难求。陈先生还拿出保存几十年的多本斑驳泛黄却完好无损、字迹工整娟秀的古典文学、写作课讲义与论文专注原稿和发表的杂志期刊。从中可想象其惜时如金,昼夜伏案研究,孤灯孑影,孜孜矻矻,面壁经年,后又有洋洋洒洒的二十多万字的《陆机演连珠译注评》出版。仿佛从浩瀚的文学海洋打捞一串璀璨的明珠,不但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学术空白,更让人从文学价值、历史与现实的意义上去审视《演连珠》,且是从书法和文学结合的角度,赏析文质兼美的一部专注。

先生把古典文学与书法艺术完美结合,耗费时日,用精致的行楷亲手书写了“古诗十九首”“二十四诗品”“三曹诗选”,近期又仔细甄选元明清诗歌,亲手书写,集合成一套线装书,正待付梓。

书法成为贯穿先生一生的事业,即使历经人生坎坷,生活磨砺,最困难时期,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才能以书法名闻海内外,著作颇丰。古人历来多赞赏书家人书俱老,而先生则文书并重,文书俱佳,严谨的治学理念,一丝不苟的审慎精神,他搦管拈毫,力避鸦鸣牛喘,篇篇精彩,部部经典。我想其曾书写“二十四诗品”,其中之“缜密”云:“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先生之行,当作如是观。

IMG_20240603_093254

谈到自己最幸运的是今生能追随恩师启功先生三十六载学习,对恩师的千秋垂范与厚爱深恩难以言尽,唯有秉承师傅遗风余韵,陶冶自己,不止书法,也在中国古典文学和诗词方面亲承謦欬。也由此撰写回忆录《启功教我学书法》,出版《启功——陈启智师生同书“千字文”》,后又有《怎样学写启功书法》一书问世。 

先生一再强调书法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人的才学气质是书法的精髓,书写并不是单纯卖弄写作技巧。一个人的修养是多方面的,正如清代刘熙载所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哪些修为学养能成就书法艺术呢?他说,首先是文字学,比如有人对天后宫的“后”与后来的“後”的混淆不清。其次是古典文学修养,特别是以古诗词为首,涵盖其他范畴。先生说,据了解,现在高校文科教师,包括教古典文学的老师,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不会作旧体诗,实在是可悲可叹之事!三是哲学观点、美学意识等。当今社会,美盲比文盲还可怕。四是绘画、建筑、音乐等综合素养。这些是书法字外功,字内功包括字的笔墨纸砚的知识、坐姿、执笔、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章法等。字内功与字外功相结合,而字外功比字内功更重要。因先生书法内外功有机结合,已形成浑厚、秀雅,书卷气頗浓之书风。故应邀为全国多所寺院书写牌匾;为国内大量商家,公司题写其名;为学校题写校训、给多种商品冠名等不一而足。技巧可以练,而学识修养则需沉淀,字外功底,内行人则能一眼看出。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805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845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354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418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437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552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732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831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902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911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938

微信图片_20240617093012

微信图片_20240617092819

早在上世纪末,王学仲先生就评先生书法“帖气,文气,书卷气”兼有,并以《书谱》之句“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之句高度评价。王焕墉先生曾赞其书法“观其书,笔画坚而浑,体势奇而稳,章法变而贯。公之书贵入神,而入我神者,古化为己也。如灵和殿前之柳,令人生爱,似孔明庙前之柏,教人起敬,此非其气格也哉。”先生书法专著有《汉字的艺术结构》、《新米字格书写技巧》(获得国家专利)和多本书法字帖、书写课本等。

IMG_20240603_100619

IMG_20240603_095055

IMG_20240603_095514

IMG_20240603_100340

对于修养中的诗词创作方面,他最喜古人所云“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所谓“平淡”是力避咬文嚼字或词藻堆砌,大量用典、夺人耳目,无病呻吟等繁琐之作。“平淡”是要有感而发,真性情,有韵味。陈先生曾拜津门名家寇梦碧之爱徒王焕墉先生学习诗词格律,于诗词、曲赋、楹联等皆造诣深厚。

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先生具有敏感丰富的浪漫情怀,他身体力行,经常以古体诗词记录生活,题材丰富,内容充实。涵盖四季变迁,时令节气,花草树木,踏足游园,旅行风光,怀念亲人,思念故交,感悟生命,怀古伤时等诗作,其诗风闲和静穆,态度天真自然,寓穠丽于冲淡之中,诗境清丽淡远,偶有凄清苍凉之调,悱恻缠绵之风,则感其情真意切,至臻至善之性。日积月累,有手书文字《尘露诗稿》《陈启智旅游诗集》等出版。

撰稿之时,恰逢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这是最具传统文化氛围的节日,以纪念战国时期具有爱国气节的文人士大夫屈原。先生提前发来端午诗词:

风入松。端午

逢时举国竞龙舟,击鼓奋争流。

香囊艾草家家备。

斟浮蚁、一醉方休。

中夏熏风绵软,放怀此日无忧。

烝民食粽始江投,冀屈子长留。

忠臣同是自沉水,静安恨、祭酒深仇(注)。

殉旧殊难相论,节高万古无俦。

自古士大夫追求“三不朽”,所谓“立功、立言、立德”,以此对抗虚无而有限的生命,可有几人能做到!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又有多少人为声明所累,亦或走上满足欲望的不归路。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粒粒微沙积成沙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先生深知,自己力量微博,一个和平时代的文人,其责任就是创新与传承,仿佛手中的接力棒,将民族最精髓的文化一脉传承,发扬光大。他孤寂而不孤僻,虔诚而不盲目,保护而不保守;毕生桃李天下,“学棣”盈门,他对待学生,厚爱有加,从无吝惜自己的学识,而是不余遗力,谆谆教诲,倾囊相授。

IMG_0096

IMG_20240603_105152

采访接近尾声,静静欣赏先生弹奏古筝名曲《渔舟唱晚》。其神情端正静穆,姿势娴熟优雅,乐曲时而舒缓柔美,时而跌宕起伏,似乎自然美景在召唤,人世红尘喧嚣早已屏蔽,忍将浮名换作浅吟低唱,在流水般的曲调中逸兴思飞,遐想无限。窗外,初夏微风拂过树梢,水中莲花自顾盛开,岸畔亭台轩榭、曲院弯廊,迂回婉转,遛鸟娱乐的老人三三两两。同样的世界,不同的人生!先生选择沉浸在自己的清净而丰富的文学艺术世界中,活得有情亦有义,有用亦有趣,陶然亦悠悠!

《幽梦影》云“与梅同瘦,与竹同清,与柳同眠,与桃李同笑,居然花里神仙;与莺同声,与燕同语,与鹤同唳,与鹦鹉同言,如此话中知己。”想之,不禁莞尔,则文字、书法、古筝皆与先生为知音吧。

IMG_0114

IMG_0057

IMG_0082

IMG_0072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他自作诗“尘轻露薄映心扉,翰墨情锺乘运归。一借恩师陶谢手,顿将凡末化琼玑。”一粒微尘也许随风而逝,也许沉淀为化石;一滴清露也许化作云烟,而有人则尘露化珠玉,温润且光泽。

李盟于甲辰年端午日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