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陈学文——因画结缘 我与晚报共同成长(图)

——访《今晚报》副刊作者、忠实读者陈学文

1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陈学文,198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为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师从王学仲,霍春阳,李津先生,得先生专授。作品曾参加首届全国壁画大展并获佳作奖,第十届全国美展,釜山国际艺术展并获特别奖,从洛桑到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等。作品被多家美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4


3

组图为陈学文在《今晚报》上刊发的作品。


  “初识晚报,我还是二十出头的大学生。今年,《今晚报》迎来创刊40周年,我也进入到耳顺之年,回忆与晚报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内心感慨万千。”今年65岁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学文,不仅是《今晚报》的忠实读者,从晚报上了解民生、人文历史,更是为副刊上多个专栏创作画作,与《今晚报》结下深厚情谊。


  读报知事


  陈学文出生于1959年,自幼喜欢画画。1982年,他考入天津美术学院。1983年,天津要出版晚报的消息传出来,当时的天津市民都很期待。“我还记得当时向社会征集新报名,最终确定为《今晚报》。1984年7月1日,第一份《今晚报》带着墨香与市民见面,我也兴冲冲地跑出去花了两分钱买了一份。”陈学文清晰地记着,第一份《今晚报》是八开四版,还有全国漫画大家华君武的漫画《今晚出生》,从此“今晚”一炮打响,真正成为读者“灯下客”。


  “我和同学们特别爱看晚报。每天下午四五点钟,有时候正画着作业呢,忽然想起来该买晚报了,就赶紧到学校外面的路口,等着推自行车卖报纸的人过来,去晚了就买不到了。”作为美术生,艺术创作离不开现实生活。天津每天发生了哪些事情,政治经济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变化,市民的茶米油盐冷暖如何?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多。“是《今晚报》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翔实的信息来源。”每天的《今晚报》上,既有时政新闻,又有民生新闻,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和想知道的内容。1985年,《今晚报》对中环线建设的报道,以专栏的形式向市民读者问计问策,一时间大家积极关注天津城市发展和市政建设。“诸如此类的专题报道还有很多,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今晚报》在贴近读者方面下了功夫,真正做到了‘一报在手,应有尽有’。”


  大学毕业后,陈学文到天津大学建筑系任教。工作后,他依然关注着《今晚报》,尤其喜欢阅读副刊上的文章,他觉得这些文章有的文学性很强,有的又非常贴近百姓生活。陈学文告诉记者,他印象特别深的一篇文章是对天津方言的溯源:“天津人说话幽默、有意思,但天津方言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看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天津方言源自安徽。”陈学文笑着说,过去二十多年后,他偶然和同事聊到天津方言的来源,有好多同事也有印象,都称是从《今晚报》副刊上看到过答案。不仅如此,天津的一些历史、习俗也都能从《今晚报》上找到解读。


  因画结缘


  1985年的某天,《今晚报》副刊一位编辑到天津美术学院做活动。正读大三的陈学文与这位编辑就此相识。后来,这位编辑要给刊登在副刊上的一篇文章配图,于是向陈学文约了一幅画。“我当时非常激动,没想到自己的作品能有机会刊登在《今晚报》上。”陈学文反复研究那篇文章,了解文章想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构思画面主题和布局。经过反复修改,陈学文忐忑地拿着自己的作品交给了编辑。“这是我第一个被采用的作品,当时拿到了几元的稿费。那一刻的我既激动又自豪。”陈学文说,第一次登报,对还是学生的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鞭策。虽然后来他的作品陆续出现在更多报刊和画展上,但他的第一幅作品登报的那种激动和喜悦无可取代。


  扎实的造型能力、画家特有的细腻情感,再加上对版面的敏感度和领悟力,陈学文在《今晚报》副刊上留下了许多画作。他也逐渐从一名喜爱读报的读者成为一名报纸副刊作者。


  2015年,《今晚报》副刊增加“读吧”版来普及图书文化,编辑就更加频繁地向陈学文约画。“这个版面的内容大多与读书有关,我的画也与读书紧密联系,不管是人物还是风景,都紧扣读书主题。”比如,一幅《诗书雅美图》,用水墨画的形式勾勒出美人在树下读书的场景,让人一见就觉雅致,既有气韵又有意趣,与整个版面和文章融合得恰到好处,相得益彰。


  2019年,60岁的陈学文退休了,但与《今晚报》的合作还在继续。《今晚报》副刊推出了一个新的专栏,主要介绍天津和其他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编辑又向陈学文约画。“这个专栏我提供了文章和画作,编辑很满意,在读者中的反响也不错。”陈学文感触地说,“我一直关注《今晚报》,因为与副刊频繁接触,深感编辑们的认真负责。我时常跟编辑沟通,‘你需要什么?’‘我能做些什么?’可以说,我是和《今晚报》一起成长起来的,几十年的感情,在它有需要的时候,我义不容辞。”


  《今晚报》副刊内容丰富多彩,版面活色生香,有很多文学大家、艺术大家刊发自己的作品,给广大读者带来浓厚的文学艺术享受氛围。“与《今晚报》同行数十年,让我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得到了充分表达。每天阅读《今晚报》,欣赏同行的作品,又让我获得了不少知识和启发。”陈学文认为纸媒对于画家太重要了。报纸有触觉,有质感,刊发的内容不会转瞬即逝,既能激发画家创作的灵感,又是画家与广大艺术爱好者之间的沟联平台。


  画绩斐然


  “陈学文,198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为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欧文化联合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曾参加首届全国壁画大展并获佳作奖,第十届全国美展,釜山国际艺术展并获特别奖,从洛桑到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等,作品被多家美术机构和个人收藏。”这是网络上关于陈学文的介绍。


  在记者面前的陈学文,低调内敛,整个访谈过程中,始终讲述他与《今晚报》的缘分,强调《今晚报》对他的帮助,对个人成就丝毫未提及。在记者的追问下,陈学文才谦逊地说,他格外偏爱文人画。文人画从其诞生时日起就以超脱现实为己任,抒怀胸逸,自我畅想。他发表在《今晚报》副刊上的《诗书雅美图》《藤下书香图》《竹石图》等作品,趣味生发,率性灵动且有浑朴质感,天趣盎然,均是文人画。


  在很多人眼中,陈学文教授的文人画,从绘画题材的定夺、艺术表达的运筹以及笔墨的掌控,都崇尚“韵味”,他的画作布局灵动,意境旷达,彰显放逸悠然、神韵横生的表现心态。


  这其实也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


  “今年是《今晚报》创刊40周年,这一路走来,风风雨雨非常不容易。它也陪伴着我和很多读者从青年到中老年。这么多年,我见证了晚报一次次改版,一次次焕发出不一样的魅力,讲述着更加动人的故事,内心由衷地为晚报感到高兴。”陈学文始终觉得,有报相伴的时光会给生活带来更多美好的感觉。偶尔他也会想起从前的场景:在学校路口等待卖报小贩的到来,在宿舍与同学争着读当天的《今晚报》,和家人讨论报纸上的内容……“《今晚报》对于我来说,像是一盏灯,像是一扇窗。报纸是对历史最好的记录,是一份十分宝贵的珍藏品,愿更多的人爱报纸,从报纸中找到充实与快乐。祝愿晚报的明天,更加美好!”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