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敛云舒水自流》——朱文先老师山水画探究(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 与朱文先老师相识,是通过好友,天津文学艺术网总编书画家王大成先生的引荐。本人曾为王大成先生撰写《唯有黄花偏耐老,饱受霜露玉成功》——书画家王大成“水西”印象,艺术评论文章。据王大成先生介绍,朱文先老师看罢吾写的艺术评论,感慨万千,诸要求王大成先生与吾相识,并给吾发来自己的简历、画作,并来电表示,希望为尔写一篇评论文章,以示自己多年来,深耕书画艺术之心情与感悟。吾通过来电,对朱文先老师对自己多年来研习书画,并在其教学过程中对绘画的感悟。以及其多次出国写生,和在祖国大好河山的走访,和写生创作过程中的感想,略有了一些解。在看到朱文先老师发过来的绘画图片还是满有感觉的。不尽提笔为其的艺术成就,和绘画成果,书写一下自己的印象和看法。
《清泉幽谷》峰峦野趣河源地,谷底溪清不断流。密树幽深多降雨,山泉岁月自悠悠。这是朱文先老师的一幅《清泉幽谷》山水画。这幅画以其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意境,引领观者走进一个超脱尘嚣、宁静致远的境界。画家运用绿色并非简单的平铺,而是通过浓淡、干湿、虚实的变化,营造出层次感和立体感。其绿色的深浅浓淡,营造出幽远深邃的山水意境。朱文先老师使用的这种绿色,让人觉得舒适愉悦,他让绿意融入天空。哪怕他的构图饱满,哪怕他的用笔细密,有了这份独到的审美见解,其作品注定不俗出众。纵观此幅作品,“清泉幽谷”这四个字描写就是在一个幽静的山谷里面,静静地流淌着很多泉水,然而这些泉水在山谷里流动,总会发出一点声音,这些流动的声音,就像是一种独特的韵律,仿佛在山间演奏出非常动听音乐。朱文先老师用他那极富韵律的双手,把观者引入到了一种及其安静又富有幽怀地意境当中。画中密树幽深,几处清泉各自悠悠而下,谷底清澈地溪流不断奏响音符。这是朱文先老师对山水画的气韵生动的理解与把握。观者不难看出他通过对山石、云雾、流水的精细描绘,赋予了这些自然元素以生命的气息。山石虽静,却仿佛能听见其内部的脉动;云雾虽轻,却似乎能感受到其流动的轨迹;泉水虽柔,却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这种气韵生动的表现方式,使得画面中的物象不仅形似,更神似,达到了形神合一的艺术境界。
《青山更待春烟》青山绿水袅碧天,更待春烟二月间,十里连山清江水,欲往心随白日边。《青山更待春烟》观其此画感悟颇深。朱文先老师这幅画作,青山巍峨耸立,山势起伏跌宕,峰峦叠嶂,连绵不绝。山间春烟缭绕,时而浓重,时而淡薄,为整幅画作增添了几分神秘与仙气。山峰之间,溪流潺潺,为静谧的山林增添了一抹灵动与生机。朱文先老师这幅画作山脚下,林木丛生,苍翠欲滴,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清新与芬芳中,他在这幅作品中还巧妙地运用了线条、点墨和色彩等多种绘画技法,使得整幅画作充满了立体感和层次感。他的线条流畅自然,既有曲线的柔美,又有直线的刚劲。朱文先老师这幅画作,还通过其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山石的形状和轮廓,使得这幅山水画更具立体感和空间感。他用的点墨皴法更是恰到好处,通过不同浓淡的点墨皴法,以及点、撞、染等手法,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纹理,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立体。在色彩上,朱文先老师善于运用浓绿渲染和淡彩着色的技法,使得整幅画面呈现出柔和而丰富的色彩,给人以宁静、恬淡之感。其画面效果正是:青山绿水袅碧天,更待春烟二月间的意像之美。
《靠山小院》小院重门闭翠屏,春山花木一帘青。此中风景应如旧,只欠黄鹂隔竹听。这是朱文先老师一幅,极具山间蜗居小院的幽静画面。他以小院重门作为起点,暗示了山居的深幽与静谧。而“闭翠屏”则形象地描绘了山居周围环绕的翠绿屏障,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之中。他这种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山居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心灵宁静生活态度的画面意境。朱文先老师将自然景色与画家的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我们在绘画之中,往往把绘画的意境,与我们所要创造的追求,以及其绘画取向的发展是有所不同的。我们绘画不仅仅追求的是艺术创造。我们还要搞清意境与境界之间的不同,意境体现在画中,境界则存在于创作者的胸中。所以说创作绘画时的心态与心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在朱文先老师创作的这幅山水画中看到,他在此画的创作过程中,心态一定是非常平和的。他把此幅作品在创过程中,那种拥有的冲动与激情,也是复归于平和之中的。朱文先老师只有这样,才能把对于《靠山小院》的情感融入亦体现于画意之外。人们常说,书画之妙,不在于学,而在于悟,然而心静才会有所悟,所以要创作一幅优美和有激情的绘画作品,其作画的整个过程也是自身修炼的一个过程。朱文先老师的山水画作品,无疑是做到了这点的。
《燕山情》燕山美特知不知?四季变幻赏未迟。赞语连连万万句,山峦巍巍尽是诗!自古不知道多少文人墨客诗歌燕山,画过燕山。然而,今天朱文先老师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幅《燕山情》画作,和以往还是有所不同的。在这幅画作中朱文先老师,是利用了一种对比强烈的色彩,和俯视燕山的视野去画这幅《燕山情》画作的。观此画大家不难看出,朱文先老师学习古人,却不求个性,而是追求共性,他临摹古法,也不追求先贤的独特,而是寻求古人的规律。朱文先老师恪守着传统正脉之道,带着辩证的学习态度,创造独属于自己的风格语言。其利用独特而孕育着幽深无际的内涵,将传统而弥漫在新时代的新风采之中。整幅画作的上部,用浓郁的绿色笼罩在大山的顶端,让画面中的大山更加青辟与壮阔。此画之中,他巧妙地运用水墨的浓淡干湿,描绘出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的景致。并展现出了中国山水画的韵味。而在这些传统元素中,又流露出与众不同的现代感,比如那散落在山间的房屋,以及道路坡垣。在构图上朱文先老师更加注重空间感和透视效果,使得画面更加立体,和富有层次感。无疑,朱文先老师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既古朴又现代的艺术世界。他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的艺术画面。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朱文先老师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充分展示了北方山水的雄浑与大气。在他的画作中,人们已经看到他的山水画作品,那种山水相依,云雾缭绕,林木葱茏。他的作品完全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朱文先老师善于运用墨色和线条的变化,营造出一种纯净幽远、超然物外的意境,表达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文化内涵。笔者坚信,朱文先老师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代审美特征。他的画作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和神韵,又融入了现代绘画的理念和技法,使得传统与现代在画面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和呈现。朱文先老师山水画将会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本文作者:王本平 画家 诗人 艺术评论家
朱文先,1953年生于天津,祖籍沧州,197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师从国画、油画、版画诸名家教授,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教授、担任多科美术教学,青年教师导师、教学评委,曾参加市教委组织赴澳大利亚教学艺术考察,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天津市职工美术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剪纸学会理事,中囯当代大学生艺术作品年鉴,中国当代大学生艺术作品大赛评审团评委,北辰炎黄文化研究会艺术顾问,静海美术家协顾问,天津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科委美协理事,主编《天津美术作品集》,编教材《人体结构比例动态》《基础线描造型》其作品多有参展,报刊杂志发表志,获奖收藏,赈灾助教捐赠等活动,有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收录《跨世纪著名书画艺术家精典》《中国大文化英才传略会典》《中国书画小品展作品集》《津门名家书画作品集》《品读当代艺术名家》《中国第九届当代山水画展作品集》《中华百家姓氏通鉴》《中华文化传承经典》《海峡两岸书画名人作品集》《民族书画作品集》等 为学院教学成果汇报出版《版画艺术工作室学生作品集》等,指导学生作品多次荣获市及全国美术活动奖项和优秀指导老师奖最佳组织奖和师德先进教师。 有作品被日本,奥大利亚,俄罗斯,法国,瑞士等国收 藏,并授予中华国粹艺术名家成就奖,天津市委宣传部嘉奖,民进中央办公厅荣誉证书。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