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让武清剪纸之花在北运河畔绽放——杨村六街彩色剪纸非遗项目的挖掘与传承

微信图片_20241204105231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王大成报道) 时值仲夏,当举国上下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北运河畔,同样传承百年之久的优秀传统技艺——杨村六街彩色剪纸项目也绽放出了新的光彩。

     一、坚定文化自信   责任与机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文化馆负责群众美术辅导工作,参与了全县剪纸普查工作,当时搜集到的优秀剪纸作品就有四、五百件之多,其中5件作品还入选了全国剪纸展。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保存着当年征集到的剪纸作品,虽经几次搬家也不曾舍弃。

      2017年,在我退休10年之后,有幸参加了全国第二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班,机会难遇,收获颇丰。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间文化,是群文工作者一生的使命和责任,培训结束后,我立即着手整理收藏的剪纸作品,恰好杨村六街彩色剪纸第三代传承人高春杰曾是我美术班的学员,经过多方打听终于联系到了他,通过多次登门拜访,交流沟通,终于调动起了高春杰对挖掘整理和传承发展剪纸技艺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2017年在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我整理编辑了《武清剪纸》集,并把收藏的作品移交给了博物馆保护。接着又组织了第一批骨干成员,参与了描绘武清新貌的剪纸创作。随后“纸上飞花”第一届武清剪纸展览在博物馆展出。配合展览宣传,在图书馆潞河大讲堂上向观众介绍了我区剪纸概况及赏析“纸上飞花”展览作品,从此使武清的民间剪纸艺术得到社会的关注。经过一年多细致认真的梳理、挖掘和申报准备工作,在文化馆非遗办老师的帮助下,杨村六街彩色剪纸于2018年成功申报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微信图片_20241204105157

      二、保护民族精粹  挖掘-探究

      通过培训班交流以及自己对大量区内剪纸作品的挖掘与探究,发现武清的剪纸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有些技法、元素甚至在全国都很少见,是难得的民间艺术珍品。因此也更激发了我对武清民间剪纸艺术挖掘与探究的热情。

      记得当年收集剪纸作品的过程中,一位民间高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便是高村的赵张氏。当年已是86岁的赵张氏,一人就有剪纸作品近百件,是十里八村非常有名的剪纸高手。她的代表作品有:“蝈蝈白菜”、“蝴蝶菊花”、团花、角隅纹样、四季花瓶等等。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手法自如,线条流畅,锯齿纹、月牙纹变化多端,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多用对称,均衡的形式,在一件作品中几次对折,达到统一又有变化,剪纸作品美观完整,素雅大方。她的戏剧人物“武家坡”、“人面桃花”等,画面简洁,构图完美,人物生动。薛平贵身边的马,王宝钏寒窑旁的挖野菜篮子,细节到位手法简练,又情境交融栩栩如生。“石榴蹦子”用简单的几道线表现出蹦的动感,这些专业画家都难以表现的艺术语言,在没有接受过任何美术教育的农村老太太的手中表现得十分生动确切,可称得上民间剪纸艺术家。2017年在编写高村镇镇志时,我再次来到赵张氏的家中采访,其儿子儿媳年龄均已过八旬,遗憾的是这项技艺没有被后人传承下来,只在老屋屋顶上发现一张老人30年前剪下的早已残破不堪的团花作品。

      通过挖掘与探究发现,武清剪纸与其他地区剪纸的共性特征是,绝大部分为手剪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具有质朴、简练、粗犷的特点,具有典型的北方地区剪纸的共性特征。充分体现了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的美好愿望。作品大多利用传统的寓意象征手法和汉字的谐音,主要有《龙凤呈祥》、《松鹤延年》、《喜鹊登梅》等。

微信图片_20241204105212

      在我收藏的众多传统剪纸作品中,发现了以杨村六街彩色剪纸为代表的,具有独特艺术特色、刻染技法和特殊纹样的艺术剪纸。其中荷包,枕头,绣花鞋等纹样,极为珍贵,在全国花样资料中都很少见。

      杨村六街彩色剪纸是以杨村六街高文中家为代表的彩色窗花剪纸技艺,经历祖传三代100多年的传承,谱系脉络清晰,传承资料完整详实,技艺特征鲜明,在武清及周边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力,艺术价值颇高,是值得保护、挖掘、探究、传承的优秀民间传统文化项目。作为一名老群文工作者,我决心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武清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点实事。于是,在帮助传承人挖掘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向区文化部门推荐了该项目,并成功申报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1年,在进一步挖掘整理完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该项目再次被推荐申报天津市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虽然同为彩色剪纸,杨村六街彩色剪纸有别于蔚县和其他地区的的彩色剪纸,具有更加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创作手法。第一,材料,是利用吸水渗透性强的生宣纸,和化工染料品黄、品蓝、品红三种颜色。第二,工序严谨,刻稿多层打湿,染料调制呈液态,用毛笔沾色,湿染阴干。第三,方法绝妙,采取点染、注染的方式。巧妙地利用水的自然流动,在无刻痕处使颜色相互浸润,达到间色的效果,渐变过渡自然,画面效果巧夺天工,妙趣横生。第四,画面效果,颇有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效果和写意国画的水墨润味道。第五,艺术价值,它没有反复层叠的罩染,克服了手工艺的程式化,古板化,使民间剪纸艺术更具写意性和绘画性,在彩色剪纸中一枝独秀。如,《龙凤呈祥》靓丽色彩的流动渐变;《凤戏牡丹》中凤的色彩妖艳;《金鱼戏莲》中荷花的柔美等。

微信图片_20241204105240

      三、弘扬时代精神   传承-创新

      杨村六街彩色剪纸的传承与实践,是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的发展过程,离不开领导的支持重视和鼓励,以及群众的认可。2020年文化馆开辟了剪纸项目的非遗培训场地,组织建立起了一支有责任感、有良好的美术基础且爱好剪纸技艺的教师骨干创作队伍,使剪纸技艺从传统的家族传承逐渐向社会延伸,通过教师队伍的传承发展,让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项目走进校园,走向未来。在我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武清彩色剪纸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走入大众视野,让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登上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大舞台。

      2020年暑假为了“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在文化馆的协助下,有计划地组织了非遗剪纸培训班。在8天的培训中,我精心准备了八个课题,并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使学员们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结合长期创新实践,组建了网上交流平台。把创作延伸到学员的工作生活中,做到了传承有人抓,年年有成果。2021年春节期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剪纸传承成果展览。

     此次展览是剪纸项目传承发展的一次汇报展。包括杨村六街彩色剪纸第三代传承人高春杰用两年时间,将原有藏品重新加工制作的作品百余件;和我带领骨干学员全力投入传承创新实践,创作出的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剪纸作品。其中我的二十四节气图,注重表现生活夸张的场面,发挥剪纸的独特语言技艺,同时借助版画表达手法,并尝试了选用黑色衬底,使彩色剪纸达到了民间刺绣的艺术效果。高春杰的《丹凤朝阳》、《和睦家庭》将传统题材巧妙地结合到新时代创作中。王宝侠的京剧题材系列作品色彩艳丽,独辟蹊径。参展作品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弘扬了时代精神。

微信图片_20241204105247

     短短两年时间,武清彩色剪纸就从名不见经传的民间技艺成为能代表武清,甚至天津市参加京津冀乃至全国各地文化交流的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其中部分作品参加两届天津西岸全国剪纸邀请展,多次参加天津电视台、武清电视台等非遗项目录制和全市以及通武廊各类大型宣传展示展览活动。2020年12月参加了京津冀三地联合组织的文化交流季活动,运河“守”艺人通武廊非遗云直播活动,获得各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为武清的非遗品牌点赞,为传承百年的杨村六街彩色剪纸代代相传而努力,让武清剪纸之花在北运河畔绽放。

      传统文化静水流深,隐于寻常,历经沧桑,不曾中断。剪纸艺术是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劳动生活中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是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永不凋零的花,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愿武清彩色剪纸之花植根武清这土,在北运河畔绽放最美的芳华!

微信图片_20241204105253

微信图片_20241204105300

微信图片_20241204105306

微信图片_20241204105312

微信图片_20241204105320

微信图片_20241204105326

微信图片_20241204105333

微信图片_20241204105340

     王绍棠:1947年生于武清。197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版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天津市武清区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级展览并获奖。其中丝网版画《登云会》在第八届全国美展中获优秀作品奖;《乡情》入选全国首届群星画展;《女鼓》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