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的真谛——记诗书画大家王超先生(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李盟专访)
李盟专访诗书画大家王超先生
天地间不灭的是什么?
艺术的真谛是什么?
我应该做些什么?
这是我久久思考的问题。
艺术是心灵的体操,
艺术是生命的呼唤,
艺术是襟怀的展现,
艺术是人生的投入。
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思想家。
——王超
打开这本厚厚的精装版《中国当代名家画集——王超》书画册,先生指点扉页这段他以毕生艺术经历做出回答的箴言,感慨万分。当年曾经有人问他:艺术的真谛是什么?这是每一个热爱艺术和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无不殚精竭虑用一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苍茫人生八十又六载,也是他走过的五彩斑斓的梦幻般的人生,是用一只旷达的诗意之笔,豪放苍劲之笔,翰墨雄浑之笔永不间断去描绘和挥洒的沧桑而绮丽的人生。
一、大海之子逐梦丹青——绮丽少年梦
走进客厅,王超先生手指墙面一张尺幅虽不大,却笔墨淋漓,苍茫厚重,气势磅礴的山水画,满含激情说,这是刚刚从工艺美院退休下来画的阐释自己心情和志向的画作《马放南山》:国画山水,勾皴点染擦,勾线是筋骨;大的轮廓线就像一座建筑的立柱和梁架,一定要有力量才结实。另外勾线是大提琴,细的线是笛子和黑管;点是鼓,小的点是小鼓,大的点是大鼓——一幅画就是一首交响乐的节奏感,一首浑融之曲;大的面是魏碑,是处处有笔,笔笔见线;整幅画面,外线见筋骨,笔笔却放松,有董其昌章法的松弛:还要处处有看点———例如计白当黑,小的轮廓像佛像,还有的石头像人的鼻准。——一幅山水画,里面要有具象,就像是有生命力的人,身体的每一处都是有活力的细胞,决不能盲目去画。画面中的马,处于高中低不同位置,或山谷河岸,悠闲漫步,或山坡跋涉,前路漫漫,或山顶眺望,无尽期待;三三两两,每一匹马,都是战马。他题自作诗“驰骋疆场为国雄,挂甲归隐南山中。青天碧草肥战马,来日报国建奇功。”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浩荡山河之豪气跃然纸上。
当初国画打基础时画芥子园,细读里面的文字,则茅塞顿开。唯有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绘画技法“消化”进内心,流淌血液,即胸含万壑,则笔润千山,才能处处用笔。绘画起始,从体积和感觉出发源于文革期间曾经被指定搞“西画”,搞过雕塑,画过油画,也刻过版画,创作过剪纸,促使他立足华夏民族的根基之上,博学深思,中西贯通,反而促进了国画的多元风格。
清人说“天地之气,各以方殊,而人亦因之。南方山水蕴藉而萦纡,人生其间,得气之正者,为温润和雅……北方山水奇杰而雄厚,人生其间,得气之正者,为刚健爽直……”
王超先生,生在天津,长在青岛,求学北京,工作后定居于津。典型的北方大汉,身材高大壮硕,虽已耄耋,仍剑眉朗目,耳聪目明,谈起痴迷的诗书画艺术,目光如炬,声如洪钟,与他常年艺术浸染与潜心禅修有关。
先生意味深长回忆起青岛求学时遇到影响一生的绘画启蒙老师——诗书画印大家陈寿荣。陈先生是山东潍县人,北平北华美专毕业,为北京故宫第一期古画研究员,后回故里濰坊创办国画学校——虑远阁画庐,且任中学美术教员,对潍坊的风筝画和培养绘画人才做出重大贡献。
忆往昔,年少求学,跟随陈先生不辞辛苦,步行几十公里到青岛崂山写生创作,汹涌翻滚的海浪拍打岸畔,就像一个怀揣梦想的少年动荡起伏的内心;沉浸自然,路上顺手抓蜻蜓,手执画笔如醉如痴,日夜挥洒。幸运的他十三岁即加入“青岛国画研究会”;当时就能给老师画像,并与写生作品得以展览,绘画获得省里大奖,除了奖状且得奖金五十元,那时可是一笔“巨资”十几岁年龄的他不顾家里的阻拦,溽暑伏天,单枪匹马赴京考学,住在大栅栏旅馆的一间“水房”,许多旅客都来这里打水喝,他盘腿坐在床上读书,善良慈祥的胖老板走来告诉他,孩子,你考取大学啦!
他走进我国艺术的最高学府——中央美院国画系求学,受业于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叶浅予、刘凌沧、吴作人、宗其香、田世光、俞致贞等师长,得以遨游在艺术的天地。这些后来几乎皆称为大师的艺术家,恰恰经历上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汇激荡碰撞出异彩纷呈的思想之火和艺术之光时期。他们将民族文化艺术国粹与西方的艺术,渐次整合交融消化吸收为自己独特风格面貌。到四十年代末的第一时期,到七十年代末第二时期,先生也恰恰赶上第二时期国画艺术渐次成熟的年代,和从改革开放至今的第三时期,即新时期以来,时代赋予的良机和京津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正是先生年富力强,孜孜进取,汲取传统文化精髓,艺术呈现多元化成熟和自成风格阶段,艺术的根苗经沃土滋养,终将成为有独特风范的跨世纪的书画大家。
李苦禅、李可染
蒋兆和
二、挥毫泼墨气贯长虹——雄浑之画风
“探迹索隱,妙悟神契,洞徹蘊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觀夫天地之運化,陰陽之消長,遠而古今世變,微而走飛草木之性情,深造曲暢,庶幾所謂不惑……”
做任何事,一是要有理想,另外是制定目标,持之以恒,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改变和放弃。这是先生从艺经年坚持的原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就以山水、花鸟、人物画名世,八十年代初大象、牡丹和寓言画,自成一格。回顾自己一生如饥似渴沉浸在艺术的梦想王国,即使不胜唏嘘回忆起曾经的四川青城山写生同伴遇险;新疆采风道路崎岖,有泥石流的风险;国外画展以及采风之行让自己国画与西方的风景完美结合,创作独树一帜(《英伦揽胜图》)……如此走过风雨沧桑的几十年艺术之路。
他的写意山水画受教于李可染先生,不是单单凭借天赋,却似恩师“做苦学派”,以勤奋深研传统,探之深——得宋元明清之精髓;研之广:从北派山水到黄宾虹等大师“五笔七墨”,师古人、师造化,得心源,从写生到创作,笔随心运,激情勃发,心象化为笔下之万千之意象,自成一格:其笔下巍峨高峰连绵起伏,楼宇殿阁威然耸立;皓月皎皎泼洒大地,恢弘的瀑布如洪雷滚滚;古松苍劲有力,繁茂蓊郁——山水如此博大雄渾、气象万千,苍润华滋,意象深邃,纸上尽展广袤祖国壮丽山河,泱泱大国之气派。
作品有《漓江煙雨》、《峡江月夜图》、《英倫览胜》、《普陀山》、《松风谷》、《清风亭》、黄山系列(雨、幽谷、松、奇观、松谷)《燕赵浩歌》、《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桃花溪》等。吴作人先生题其画“神兼二李,境透清奇”。“清奇”指“神出古异,淡不可收”之清,也是“如月之曙,如气之秋”之奇。
他说,好的作品都是见血性的,可审视历史的长河,民族的脉络,抒发亘古情怀,体现生命和精神的永恒价值。如他所绘之巍巍高山,如朴之大象,如灿之牡丹。
先生所绘之象可说是既古老又崭新的意象,在国画中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所表现的象群不是人类驯养的奴仆,而是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能适应、抗争、磨炼,具有太朴之气的象群。是以此表现人类、民族、个人在大自然面前,不断求索的奋进精神。绘画风格上既和谐统一,又各具章法,或泼墨、浓淡干湿焦浑然天成,或勾擦法,竟有倪元林的笔墨味道;或有杜米埃油画的厚重沉郁,或有米开朗基罗崇高的雕塑感;兼有北魏石刻的浑朴厚重,又不失汉画像石的韵味;外柔内刚,古朴雄强,太朴之气溢满纸上。
作品有《大象自白》、《天苍苍,野茫茫》《象王》、《乐土》、《求索》、《热土难离》、《行路难》、《踏歌行》、《恬》、《月下》、《久祥图》等。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如果说“大象”是对历史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运用象征和借喻的手法去挖掘深入的内美,那么“牡丹”则是对世象的写照,人生的投入,运用色、形去言情、言志,抒发性灵。它是画家畅叙怀抱,奋力求索,落在画幅上的人生乐章。
牡丹是历来画家笔下的传统题材,如若创新,更为之难。如无超凡的功力,过人的胆识,大彻大悟的境界,怎能独辟蹊径!他的“王者香”,艳压群芳:大象系列以几乎纯墨色示人,牡丹则以绚烂之极的色彩夺人眼球!除了红色、紫色、粉色,竟有少见的绿色、蓝色、墨色等。天空大海般的蓝色是一个海之子永不磨灭的少年情节,是无限绮丽的丹青梦的的起始。在富贵兼野逸中求得平衡,是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五彩缤纷与活力四射中的天趣与烂漫;是阴柔与阳刚调和的中性之美;是笔墨自在挥洒,筋骨万般舒展的喷薄而发,是寄与对宇宙,自然无限情感寄托和升华,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无限延展。
清华美院著名国画大家李燕评价其:在山水与写意花鸟画两方面“学李不像李”,他学的是李画之魂。
人物画:司马迁、刘伶、陶潜、李白、苏轼、米芾等多是古典人物,借以展现华夏民族的精神和风,以笔墨抒发文人独特人格与高远襟怀。
寓言画也是很少有问津的国画题材:他以哲人的思考,学者的辨识,艺者的情怀,不失童稚的谐趣和天真。在寓教于艺中,有担当,有情怀兼禅意与妙趣,使得花鸟画承载更丰富深邃的思想功能。作品有(酸哉不食也、言太甘者心必苦、自知维艰、返哺、觅、等)。
另外花鸟画作品《雄風图》1996年曾挂天安门城楼大厅中央正面。
二十四诗品云“雄浑”——“大用外训,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雄浑”推崇的是精神气象,一如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圆融境界,又有道家的与天地万物同一体的精神气象和万物同流的“大人”精神;似乎与佛教的“独坐大雄风”精神相关,可说融汇儒释道三家哲学精神。先生的画于雄浑中自有一种拙气,所谓艺枯在润,艺老在嫩,在老中取嫩。他的拙,竟然有一种无巧之巧,无机之心,是大道至简,是天成之妙境,有天籁之音声;从先生的画中读出宇宙天地间苍莽的绚烂,意境中的深邃,古拙中的厚重,令人思之浩瀚而渺远。
先生众多题材的画作无不在老境中混融苍劲与雄浑,源于精深的学养与浩荡的气魄贯穿始终,才能笔下吐真言,纸上现风范。
大师李苦禅、刘海粟、吴作人、蒋兆和、田世光、刘开渠、刘凌沧,梁崎、孙其峰、范曾等众名家为其国画题词或撰写评论,给予充分肯定和极高赞誉。
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豪放之书风
书画同源,古已定论。他自作诗:“书得画之韵,画参书之神。经籍传大道,丹青系国魂”。
他倾心书法艺术,受业于包于軌、吴玉如等前贤。从书法史入手,于篆隶楷行草皆深入研究;从汉魏碑刻到晋唐书法,广采博取,逐渐形成了“中正、厚重、广博”之独立風格,且兼汉魏风骨,晋唐韵味。常年如一日,笔不离手,手不离纸,下苦功夫深挖法书精髓。晚年更是做一项项大“工程”,例如从历代书法名家精选五十位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写成诗歌,耗时五年写成《中国书法五十家一管之见》:篆书之李斯、草圣张芝、楷书之钟繇、平复帖之陆机、汉草之索靖、书圣之王羲之子献之,另外王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孙过庭、李邕、张旭、颜真卿、韩愈、怀素、杨凝式、柳公权、苏轼、蔡襄、米芾、黄庭坚、鲜于枢、岳彪、祝允明、赵孟頫、徐渭、董其昌、黄道周、王铎、傅山、倪元璐、郑躞、金农、邓石如、朱耷、吴昌硕、赵之谦、伊秉绶、康有为、沈曾植、于右任、谢无量、李叔同、林散之、吴玉如、徐悲鸿、沙孟海、白蕉。如此历朝历代名垂书史的大家有知,定引先生为知音知己也。
例如曾以“中华魂”为主题为一百方展览砚台作百首诗,得方家赞誉。“我行我道,我自为我”这就是真正的我!他言之凿凿,自信满满。
书法作品:“菩提心”,笔墨之挥洒,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心容大宇宙,志系众苍生”展现广阔悲悯情怀;“浩然正气通天地”,厚积薄发,笔墨尽显气势磅礴,铁骨铮铮之正气。
先生在正、草、行,隶、篆和匾额皆成就斐然,在榜书上造诣深厚。他在峨眉山书写的“弥勒殿”竖榜,高五米,宽二点五米,重九吨,字左开右放,上下贯通,相互照应,大气磅礴,令人仰叹!天津“北辰公园”是书写在长五米多,高两米的巨石之上,字势俊拔,雄浑携灵,气贯长虹,盖压世雄。
他遵循远看取其势,近看取其质;运筹帷幄,气脉贯通、起承转合、轻重缓急,刚柔并济,欹正有度,妙法入理。他研究不同之处书法字体、大小、结构、布局、动势、位置、落款、钤印等,如寺庙则具庄重宏伟廟堂之气,代表作有《大雄宝殿》《弥勒殿》、《七佛宝殿》等;图书馆等文化单位则具书卷气;商业部门匾额则鲜明突出;公共场所则雅俗共赏,如《北辰公园》等。匾额书写不仅是是娴熟的书法造诣,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的更高美学孕育其中。近期,《书画市场报》以正版报道《中国当代书画诗坛巨擘王超教授名胜古迹碑匾艺术博览》,引起广泛关注。
《书谱》云“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此乃中国书法追求的崇高境界。先生的书法老境是“达夷鲜之情,体权变道”,是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是神融笔畅,翰逸神飞。
名家包于轨、薛永年、王嵩溥、杨仁恺等众名家高度肯定和赞扬其书不凡艺术。他从汉魏碑刻的书写转到研究王羲之《兰亭序》的书法研究,写出《兰亭初探》万余字的书法艺术论著,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且成为痴迷兰亭,致力一探兰亭奥秘者之不可多得之度人金针。
四、诗意浪漫栖息——旷达是诗心
中華龍
我们都是龍傳人,黄色皮屠黑髪身。
文明古國八千載,江山壮丽地宜民。
長江黄何龍戏水,洞庭波涌連天雲。
江海遼阔任驰骋,物华天寶藏奇珍。
人杰地靈出聖子,慧光永照泽子孫。
炎黄龍德今猶在,漢唐雄風耀古今。
中华崛起龍腾跃,科技興國龍威尊。
上善若水迎天下,道法自然得物真。
龍象圖腾招祥瑞,白鸽髙翔五洲春。
世界畅晓同昌盛,中華巨龍鎮乾神。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王超先生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以一颗旷达诗心贯穿始终,其作诗两千多首,可分为:言志、咏物、抒怀、赠友几类。他喜爱大声朗诵自己的诗篇,天马行空,豪放不羁,洒脱浪漫,那是心灵的激越,情感的奔流,灵魂的吟唱,大胆的抒怀。
先生欣赏初唐、盛唐诗人之"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他则有“诗仙李白从我游,乘上黄鹤赴瀛洲”“挥洒翰墨云天外,九龙驾车黄鹤楼。”他的诗有《楚辞》之情怀,魏晋之慷慨洒脱,唐人豪放气魄!
民族与国家的使命感盈盈在心!他站在几千年历史的高度,以博大的胸襟吞吐深邃的中华文化,他用一支如椽大笔尽情挥洒艺术,左手诗歌,右手书画。他倾心屈原却惋惜他的自戕;研究李白、苏轼倾佩他们的旷达和浪漫情怀,也为他们壮志未酬,仗剑天涯与贬谪他乡而感叹。
“我爱清风剑,斩断万般魔,伟业多创举,浩气壮山河。”王超先生笔下的这几句诗,宛如黄钟大吕,奏响了一曲激昂澎湃的奋进之歌,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与豪情,引人深思;告诫后学,要以浩然正气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伟业。
诗歌作品有(珠峰、汉唐雄风、中华龙、静修之作、河西怀古诗组、黑土地诗组、黄土地诗组、座右铭、六十感言、论才诗六首、读六祖坛经有感、华夏颂歌、读书有感、艺术创作感悟、抗疫诗作几十首诗,表现国民一心,中国必勝的豪迈气慨)。
辛巳年央美同学聚会,他饱含激情为几十年的同窗情作诗《今相会》,诗作王莘、石瑞生谱曲后,广为传唱。他的诗恰有诗品之九项。
王超先生曾执教五十余年,桃李满天下;他认为教书育人,万事德为先,多启发学生的悟性,热爱民族文化,培养书画兴趣;他认为画如其人,风格是以人品、才情、识见、胸怀、修养、禀赋、审美为体,以取材、立意、构思、形象、笔墨为用。他激发后辈发挥创造精神,超越前贤,超越自我。他说,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思想家。
先生在生活中是浪漫主义艺术家:与恩师合影与师生出外写生照片倍加珍惜,与夫人合影题词“最好的人生与你度过”;与后辈或学生谈论书画谆谆教诲;被小孙女亲吻脸颊笑容灿烂……
如蚕吐丝,似蜂酿蜜,艺事终生,一朝一夕,怎能得成!用一生颐养真身,酝酿之久,亦如是也。
著名画家艺术评论家贾德江评论先生说“应站在历史的高度,去鸟瞰他整个笔墨春秋的人生;应站在文化的高度,去体悟他对上下千年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涵养;应站在艺术的高度,去窥视他在中国画领域所作的非同寻常的创造。否则很难对他的艺术作出全面正确的评论,很难理解和诠释他艺术的全部秘密与堂奥。”让我们热爱艺术,与艺术共同成长的同仁拭目以待。
李盟 于乙巳春三月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