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画家 王金厚《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报道) 著名画家王金厚的《眼里与心中的长城》一文,深情讲述了他与长城的渊源及对长城的深刻感悟。长城起于嘉峪关,终于山海关老龙头,由春秋战国时各国城墙经秦朝连接改造及各朝代修复拓展而成,长约 2119 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人类文明四大奇观之一。作者年轻时初见八达岭长城激动不已,后被嘉峪关苍凉磅礴之气势震撼,惊叹其朴素庄重的结构。此后又游历多处长城。
王金厚先生因阅历和画家身份对长城认识更深。以画笔创作出了《眼里与心中的长城》系列国画作品,展现出她不仅是古代一座軍事防御工事,更是一座精美绝伦民族经典的艺术建筑。透露出一种气魄,一种精神和一种智慧。她宛如铜墙铁壁,傲然䇄立在世界的东方。
嘉峪关全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王金厚带学生和玉雕设计人员在嘉峪关写生留影(右起第三人为王金厚)
《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王金厚
飞起玉龙,横空出世。一条恢宏壮观的古老长城,从边远的西部嘉峪关起程,途径万里之遥,一路蜿蜒连绵,爬山越岭,直达河北山海关的老龙头,城体斜插伸入渤海之中。
中国“万里长城”和大运河这两项历史奇迹皆是古人创造的浩大的人工工程,均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纷争,独霸一方,各自为政。各国为了防范外来侵犯都自造城池,守门封城。到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为了抵御外来侵略,把各国城墙进行连接改造,重建延伸。后经各朝代的修复拓展,历经两千多年,建成了长约2119公里的长城,被后人称为“万里长城”。这一古老而伟大的文明被联合国视为世界人类文明四大奇观之一。
年轻时,我最早见到的长城是北京八达岭。记得第一次见到长城的那种激动万分的心情简直无法形容。兴奋的在城墙上气喘吁吁往返来回跑了两三趟也不觉得累,这是我一生难以忘却的。然而让我感到最为震撼的要属在甘肃西部看到的嘉峪关。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带着几名学生和两位设计人员,在酒泉朋友的陪同下参观嘉峪关。远远望去,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城池横卧于荒山大漠之中,虽显得苍凉寂寞,但它那吞吐大荒,气势磅礴之势象一队威武将士长年镇守在祖国的西域边疆。我被这座单纯黄一色的城池温情的触摸着我的心灵,两只眼睛不停的四处环顾,甚至情不自禁的对着长空大声疾呼,抒发着此时内心激动的情绪。嘉峪关没有皇宫的金碧辉煌,也没有隐藏于静雅深处寺庙的精灵别致,但它那种朴素庄重,大气无华的外装和整体城池的神妙结构,让人惊叹不已,赞不绝口。这座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軍事防御建筑由里到外都展示着一种气魄,一种精神和一种智慧。她不仅是古代一座軍事防御工事,更是一座精美绝伦民族经典的艺术建筑。领略过八达岭、嘉峪关,我对古长城产生了一种更加崇尚的情愫。
我没有沿着长城的走向足踏全程,但在几年后的时间里,还是相继去了山海关、卢龙桃林口长城遗址、蓟州黄崖关、娘子关等一些长城雄关,以及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界一些长城的断墙殘楼,旧城痕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素材在于收集,知识在于积累,对古长城看的多了,领悟的多了,认识的就深了。偶尔,无论是在电视上、画册里,只要触碰到长城的画面,我的心就会泛起波澜,那些曾去过的长城旧貌就会浮现在眼前。
当今时代,长城是人们旅游最火爆的风景区之一。我很理解人们初见长城的感慨,因为我也经历了那个阶段。也许是我看的长城多了,或者说我是一位画家,对长城更情有独钟,不象以前对长城偏安一隅那种浮浅的看法了,这也算是知识的积累吧。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史痕清晰的记载了中国从远古走来的历史文脉。这座举世闻名的龙城,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在守邻世世代代的拱卫下,伴随着一股长存不消的东方紫气和一种豪迈的气节,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辉煌。长城是华夏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国魂,是軍队的军魄,是伟大中国人民和解放军的象征,他宛如铜墙铁壁,更似雄浑的泰山,傲然䇄立在世界的东方。长城寓意着祖国的江山,它有着炎黄子孙的风骨,这伟大的气派和壮举己充分展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己由梦飞变为了现实。
王金厚《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国魂
王金厚《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军魄
王金厚《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脊梁
王金厚《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江山
王金厚《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风骨
王金厚《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龙城
王金厚《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文脉
王金厚《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守邻
王金厚《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时空
王金厚《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紫气
王金厚《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辉煌
王金厚《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壮举
王金厚《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气节
王金厚《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史痕
王金厚《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遗产
王金厚《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山舞银蛇
王金厚《眼里与心中的长城》 梦飞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伟人毛泽东对于一种决心的表达,他把长城看作是攀登的方向和目标及荣誉的最高点。每当我书写《沁园春.雪》的时候,那几句“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总是让我心潮澎湃,一种油然而生的心绪随之飘向九霄云外。
点击链接 继续欣赏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