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作协走进天津文学艺术网: ——碰撞文学与艺术交流融合的灵感火花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 2025年5月15日,应天津文学艺术网之邀,和平区作家协会于剑文、刘彩霞,孟海英走进该网,与画家王大成、篆刻艺术家张羽鸣、画家陈鸿轩几位老师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与艺术融合的交流活动,跨界交流碰撞出了绚烂的灵感火花。
活动现场氛围热烈融洽,和平作协会员与艺术家们展开了深入的互动交流。其中,作家孟海英与画家们就诗歌创作展开了精彩探讨。孟海英围绕“为什么写诗”“诗到底是什么”“诗歌应该怎样写”等核心问题,分享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她从诗歌的起源、诗歌在人类情感表达和精神世界构建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她讲到诗歌欣赏无论中外都有共同的规律,那就是诗人要把握住自己的情感脉搏,追求诗的意境美,要有驰骋想象的翅膀,获取言外之音的慰藉。无论我们写任何一种题材的诗,都要自觉的用准确、明晰、系统的语言来界定;寻觅,捕捉不易人察觉的细节。要想写成一首真正的诗,就要弄明白什么是诗歌的意象、物象、镜像、具象?并讲到诗歌是心灵的独白,是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与细腻表达。写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与读者进行精神对话、传递美好与思考的重要方式 。孟海英说:一走进书画家王大成的“迎月轩”,墨香迎面扑来,墙上一幅幅画作让我们接应不暇,王大成老师温文儒雅,多年绘画赋予了他独特的艺术气质,他的一幅幅画作如同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门扉,他的笔触灵动而富有张力,山水画作中,层峦叠嶂仿佛在眼前绵延起伏,云雾缭绕间似有仙人踏云而来;还有那一张张俏皮灵动的猫图,蕴藏的意境美出神入化令人遐思,就像一首首诗歌变成了绘画作品,可歌可诵可看可赏,诗歌的物象、具象在画作中融会贯通而来。
孟海英的分享,引发了篆刻艺术家张羽鸣老师和画家陈鸿轩老师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各抒己见,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出发,探讨诗歌与绘画在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共通之处。画家们表示,诗歌中凝练而富有想象力的文字,与绘画中色彩、线条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次关于诗歌和绘画的探讨,为他们的绘画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也让他们对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孟海英独到的见解与精彩的分享,更是赢得了艺术家们的一致赞扬。在活动中,画家们也充分展示了绘画艺术的魅力,他们挥毫泼墨,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视角。
此次和平作协会员走进天津文学艺术网的活动,成功搭建了文学与艺术交流的桥梁,艺术是相通的。大家纷纷表示,让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在跨界对话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收益,希望今后还多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