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报道 >

文化学者姜维群—— 叫醒“津派”(图)

1707355214476712

姜维群

640

九河下梢七二沽,六百立城串骊珠。

史艺风俗津派立,天成沽上古今图。

叫 醒 “ 津 派 ”  

作者:姜维群

微信图片_20210630114027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  随着文旅引发的持续热度,“津派”二字成为近一段时间的热词。热闹背后,静下来一想,“津派”二字,正过来反过去,到头来还是这两个字。

“津派”需要独具面目风格的内容,需要沿袭承载的漫长岁月,更离不开日积月累的收藏研究,最终落脚在“物证”上。

与“津派”曾擦肩而过的是“京派”和“海派”。“海派”是第一个被定为“派”的,而且是和“京派”相对而出现被叫响的。先是有“海上画派”,如吴昌硕、赵之谦、任伯年等地域性画家地域性地集中聚集,产生影响形成画家的“海派”。此后上海京剧、上海的文学乃至上海的家具、上海的服装皆被冠之以“海派”。

那时的天津报业非常发达,与上海南北比肩而立,漫画方面出现一批知名漫画家,同时出现一批社会影响力很大的社会言情小说家。此外,天津的民俗、年俗,包括建筑、家具都异于其他城市,不过从未称派。

天津人以低调自居,小说宁称“津味小说”也不言派。天津的国画,在2003年就由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振德首倡“津派国画”,并将之划分为六代传承谱系,但从官方到民间,至今响应者寥寥,为什么?

津味、津韵只是地方特色,凡称“派”就不一样了。派是流派的简化,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的新词,《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派”:指立场、见解或作风、习气相同的一些人。旧时家具从来无“派”,如以地域风格区分时则用“作”,譬如京作、苏作、广作等。之所以凭空出来一个家具的“海派”,是沿袭海上画派、海派文化形成的。

“海派”的滥觞是由画再及文的,海上画派最初的形成基础就是清末民初阵容强大的上海画家群。经过上海各路画家几代人的努力,终于被认可,形成“海上画派”。为了叫得更响,必须形成短语简词,最后人们删繁就简,“海派”就成为字典中的新词,不仅被认可,成了上海的标签,还带出来“京派”。

天津是颇具特色的城市,不是新造的水泥森林,而是建筑特点突出——聚集了上世纪初的世界级建筑。天津是河道交织、河海两利、商工双繁的海滨城市,积淀出风趣幽默,形成民俗年俗强烈的地方色彩。

外国哲言说:“城市个性是由境遇造出来的,用相同的材料,有人造出了宫殿,也有人建成陋室。”600年的天津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已经打造出特质鲜明的“津派”。

虽然天津的老城消失在尘埃中,但她留存的部件没有完全消失,如天津“刻砖刘”砖雕,如老城厢大宅门的隔扇隔断、门窗楣罩,其有别于北方的晋冀鲁豫和南方的徽闽江浙,有着自身的帅气、大气、洋气。

叫醒津派,必须唤醒沉睡在档案里资料中的历史,必须发动各方的力量添柴助燃,许多不被人注意的“津派”就能让城市历史文化耳目一新。

城市个性是各方面的人文元素集中后的体现,近年许多专业机构、专业人士,还有诸多的民间人士做了大量的收藏和案头工作,如对李叔同、华世奎、曹禺等历史人物行止和旧居、遗物的整理保护;对皇会、年俗的研究等,都是在做“津派”的大文章。正是这些不弃微末的努力,为“津派”文化叫响全国一步步夯实了基础。

(刊于2024年7月31日《今晚报-副刊》)

点击链接 继续欣赏

著名文化学者姜维群 : 有一种文字是孝道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