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三)

00

张俊强、姜维群、高蕴辉探讨扇画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报道) 夏日赏扇纳清凉,尺幅毫端觅新风。本期我们邀请了著名文化学者姜维群先生做客《夏日赏扇》栏目,继续介绍中国扇子的历史,《三说中国扇史》 麈尾是扇又不是扇,从历史的记载和当时的诗、书、画及专家的考证进行了论述,精彩之作与友共赏。

本集推荐了:赵玉山、穆怀安、臧志建、房师武、萧长发、张树忠、陈子文、李津生、庞舒方、李大为等艺术家的精品佳作与朋友们分享,一幅幅精美的扇面带给您丝丝清爽的艺术气息。

03房师武

04萧长发

赵玉山

06张树忠

01穆怀安

02臧志建

07陈子文

10李大为

09庞舒方

08李津生

姜维群《三说中国扇史》  

 麈尾是扇又不是扇

 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有一件时尚物件最令文人雅士心仪,那就是麈尾。麈尾是什么呢?像扇子,可以扇风,但不用它来扇风,而且不论冬夏都喜欢拿在手里,颇似时下的手串,戴在腕上,没事就拿下来把玩,人不仅不以为怪,还赞赏高雅脱俗。

麈是驼鹿,俗称四不像,《中国大百科全书》说,因它的背部明显高于臂部,状如驼峰,人称驼鹿。徐珂的《清稗类钞》言:“其头类鹿,脚类牛,尾类驴,颈背类骆驼,而观其全体,皆不完全相似,故俗称四不像。” 这就像人,本来有名有姓的,因为长相的特征被起了外号。

 麈的奇异处在尾巴上,古人认为麈在迁移时,以领麈之尾为方向标志。于是将麈尾取下,把麈尾毛插绑在一个扇形的木条上,极像一把扇子。因为麈尾是指示方向的,谁拿着麈尾就有了指挥方向的“权力”。于是晋代名士清谈之时一定是手持麈尾的。由此,麈尾被借来当作器物的名词。

陶渊明是千年来诗文大家。他的诗歌、文赋都不长,唯有一篇最长,长达一千多字,就是为他的外祖父孟嘉写的传记,其中一件事提到了麈尾。朝中重臣庾亮镇守武昌。一次,问孟嘉下面民间民情,孟说我不知道,待我回旅舍问随从的小吏。庾亮用麈尾掩口而笑,十分赞许他的直率真实。看来,麈尾不仅随身带着还随时拿着。

 麈尾常常被人误为扇子,尤其是晋唐的画作。其人物拿的基本是麈尾而非扇子。最有名的是东晋顾恺之在金陵瓦棺寺作的维摩像,手中拿的是麈尾。据学者沈从文考证,在晋代冬寿墓壁画有“狩猎图”,骑马射箭的人对准麈在射,是一头有角有尾的麈,与传世的画中的麈尾十分相像。后来麈尾中有了人为的加工痕迹。如根据“五明扇”的式样,做成扇形,上面画五六只眼,以表示“五明”,在上面再插上两麈尾,成了名副其实的“麈尾”。

 另外还有一个典故涉及到这位权倾一时的庾亮,《晋书·王导传》记,庾亮拥强兵,居外镇,许多人归向他,王导内心不平。一次刮西风尘土飞扬,王导自己用扇子挡阻风尘说,“元规污人”(庾亮字元规)。后庾公尘、元规尘成为蔑视权贵的典故。

魏晋清淡之士在清淡之时必手执麈尾,已经形成了风气,梁简文帝萧纲曾作赋赞咏这“麈尾扇”,以为“既可清暑,又可拂尘”。在唐代的敦煌壁画里面,有仙女手中拿着麈尾,不过有的麈尾已经改为羽毛,又名之“比翼扇”,这是麈尾向羽扇同化的一个环节。

麈尾在南北朝时依然流行,如成语“举案齐眉”的梁鸿孟光,在北朝墓中的石棺上刻有这个故事,这对相敬如宾的夫妻对坐,梁鸿手拿着一柄麈尾扇。此物至唐渐渐式微,至宋基本就不使用这麈尾了。然而“麈”成了故事性很强的一个字,衍生出大量的词,如麈言,是高明的言教;麈尾之诲是高明的教诲;麈教、麈论、麈谈都是这样的意思。像清代诗人赵翼札记中有这样的句子:“前过常州,快聆麈论,深慰积怀。”在《红楼梦》中,世外的绝美女子妙玉在看望贾母时,“身上穿一件月白素细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腹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手执麈尾捻珠。”怪不得书上说她飘飘曳曳地走来,麈尾和捻珠配成道家和仙家的迷人风韵。

点击链接 更多精彩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一)

夏日赏扇纳清凉 (组图二)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