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一)

IMG_8345-

王鸿章、姜维群、高蕴辉 交流扇画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报道)夏日赏扇纳清凉,尺幅毫端觅新风。我们邀请了著名文化学者姜维群先生做客《夏日赏扇》栏目,说一说中国扇子的历史,追述一下几千年来的衍化。

  本期推荐了:董景波、姜维群、吕宝珠、王鸿章、谢心逸、高川、赵树海、曹善华、赵筱兰、王玉明、李根友等艺术家的精品佳作与朋友们分享,给您送去艺术气息的丝丝清爽。

姜维群06

王鸿章15

吕宝珠09

王玉明17

董景波03

谢心逸18

李根友07

曹善华01

赵树海23

赵筱兰24

姜维群《一说中国扇史》

说翣、箑、扇的演变

 扇子在刚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并不叫扇子,而叫翣,这个字读作sha(刹),一看这个字,顶着“羽”字头,说明他是用羽毛做成的物件。

 中国的许多东西是为礼仪之用发明的,这个翣就像一长柄羽毛扇,在两千多年前的《礼记》中作为礼器记载下来,是出殡时的仪仗。比如说天子崩,五重八翣,诸侯殁,三重六翣。也就是说天子的殡礼用40只翣,诸侯的殡礼用18只翣,这就是等级,也就是礼仪。后来改成了宫殿的陈设,显示威严。《宋史·仪卫志一》:“古者扇翣,皆编次雉羽或尾为之,故于文从‘羽’, 唐开元改为孔雀。”凡大朝会,陈一百五十有六,分居左右。”先是用山鸡毛后改为孔雀毛,在大的庆典上陈列156 翣,左右各78翣,也颇气派。

 翣的礼仪功能如此,实用功能也有,皇帝大臣出行,整齐排列是威严和气势,平时起风了用它遮挡风尘,太阳毒了,挡一挡太阳,后来这翣改为丝绢和罗纱为面,出现了宫扇的雏形。这种长柄扇叫障扇也叫掌扇,于是也有了扇子的专用字:箑(音刹)。

 箑和扇两个字在汉朝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都有,但箑是扇子,是本义。而扇字,《说文解字》解为扉也,也就是说扇字本义作门扇讲。为什么借用过来做扇子之义呢?人们看到门扇来回开闭,是一种扇动,也能带起风来,于是人们根据门扇的形式,想到了翣,后来做出扇子。在长沙马土堆一号墓出土西汉时期用细竹编成的一把扇子,用锦包住边缘,应该是死者生前使用的。这把扇子特别像一把菜刀,放大开去就是一个门扇。在汉画像砖中,这样形状的扇子并不少见。另外扇字在古字典中部首入“户”部而非“羽”部。

 箑是由翣而来,剔除掉翣的礼仪功能,箑只是箑,成了扇的专用字,材质上也起了根本的变化,由“羽”而化作“竹”,箑字的竹字头也说明扇子由羽毛时代进入了全新的竹木时代。

 汉字考究体现在各个细微之处,翣从一开始就向草和竹上靠拢,高亨的《古字通假会典》里有:“翣本又作菨”,菨本身通假字是 (艹+妾),【后面的三个字均是此字】,《吕氏春秋》中有“冬不用篓”的句子,《文选》中谢灵运曾用此字,后注之曰:“引篓作箑”所以萐、箑、菨、篓虽有不同,但都能归到“翣”这个字义上。

 箑这个字一直用作扇子讲,沿用至今,许多人不知此字念什么,有的错读为捷(jie),但大家都知道它是扇字字义。《南湘子》书中有,“知冬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至民国时仍在使用这个字。笔者收藏有天津民国藏扇大家章绍庭的扇匣,其匣面上有清末翰林章梫的题字;“竹泉四兄藏箑,清凉之品。八十三叟章梫“。据书载,楚人谓扇为箑,时至今日扇和箑已经成为同义字,时常见诸文章里,扇字平俗,箑字显得更古雅些。

 在箑与扇二字的较量中,还是扇字占了绝对的上风,而扇字还能当做动词讲,更增加了它的动的形象感。在汉代,扇已经成为“主流”称谓,如班婕妤的“纨扇诗”脍炙人口;在《千字文》中有“纨扇圆洁”的句子。于是后世有了团扇、纨扇、羽扇、蒲扇、折扇的多种称谓。比之”年长“的翣、箑等,由于年代久远,其已经成为生僻字,基本退出了语言的流通领域,“扇”的新时代开启了。

点击链接 继续欣赏;

夏日赏扇纳清凉 (组图二)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三)

夏日赏扇纳清凉 (组图四)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五)

夏日赏扇纳清凉 (组图六)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七)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八)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九)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