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夏日赏扇纳清凉 (组图四)

IMG_9000

刘毅、姜维群、高蕴辉 探讨扇画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报道)夏日赏扇纳清凉,尺幅毫端觅新风。本期我们邀请了著名学者姜维群先生做客《夏日赏扇》栏目,继续介绍中国扇子的历史,《四说中国扇史》蒲扇最是平民化,与友共赏。

本集推荐了:李继忱、张鹤年、李锐钧、周志军、时景林、李增亭、赵光、杨秀英、郑玉红、徐庆荣等艺术家的精品佳作与朋友们分享,精致的扇面给您送去艺术气息的丝丝清爽。

时景林

张鹤年

李锐钧

周志军

李继忱

赵光800

李增亭

郑玉红

徐庆荣

杨秀英

 姜维群《四说中国扇史》蒲扇最是平民化

曾和画家霍春阳闲话,说美味的宴席谁也不能常吃,唯有家中家常饭天天吃也不腻。霍春阳想想说到:是这个道理,这家常饭就是“大饭”啊。在扇子家族中唯有蒲扇是最平民化,千百年来不仅引风纳凉,还能遮日挡雨,还能当成坐垫,还能灶台扇风助燃,甚至能作婴儿的睡席,堪称“大扇”啊。这个“大”包含了实用、实惠和无可替代的功用。

就常理推断,蒲扇应该最早出现,只是中国的史书一般只注意记载达官贵人和奇珍异宝,对于平民、对于日常之物常常一带而过,或忽略不记。蒲扇原料是蒲葵树的叶子,蒲葵树属棕榈科,此树高达20米,叶子很大,叶茎很长,本身就是一个扇形。人类的许多发明都是受到自然界动物界的启发,“摹仿”就是后世的仿生学。譬如汉末名医华佗发明强身保健的“五禽戏”,就是摹仿了五种动物的跑跳等姿态。本来扇子的初始形态像门扇、像菜刀,扇柄放在一侧,而蒲葵的茎在中间,这样的扇子扇风受力才均匀,摇起来不会偏重一侧。中国的团扇很可能是受蒲葵的启示,只是没有记载的文字根据。

 前文曾述,植物叶片作扇应该早于羽扇,苦于无什么记载,然而有文亦可佐证,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在一篇文章中说:“古之传者曰:上世盖有屈轶指佞、萐莆扇庖、蓂荚纪历、嶰竹生律。 既不经见,后世亦不闻有之。”他其实指出了上古人很原始的一些做法,像“萐莆扇庖”就是很典型的现象,用传说的办法记载下来。萐在文字上与箑(扇子)通假,萐莆是瑞草,在尧时这萐莆生在庖厨即厨房中,夏天自己扇动而生凉。莆后来被写作蒲,很可能就是蒲树、蒲草,那时就已经被视为扇子,而借用到这里。这很像“蓂荚纪历”,用这种传说中的编草的数量来记时间历日。

  蒲扇最早的记载是晋代,晋代的谢安一次问他的老乡,你回河南老家去有没有路费?老乡回答说,没有什么钱,手中只有从岭南带来的五万蒲葵扇,可以作为资金。谢安取用了一把大小适中的蒲扇。由于名人效应,京城士人百姓争先使用,这批蒲扇价格增加几倍,一个来月全部卖光。这透露出什么样的信息呢?在公元四世纪时蒲扇已经大量生产,而且从岭南(广东省新会地区蒲扇最好)已行销全国。唐宋诗词中有不少涉及到蒲葵扇的。像唐诗人李嘉《寄王舍人竹楼诗》:“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宋代王安石诗:“千秋陇东月,长照西州堞。岂无华屋处,亦捉蒲葵箑。”陇东和西州都是甘肃一带,蒲葵扇的流布可见其广。

  蒲葵扇之外就是就是蒲草扇了。蒲草专门用来编织席子和扇子。中国席草资源丰富,很早就用蒲草编织各种日用品。蒲草扇是蒲草席之外重要的草编制品,蒲草扇是山西临汾一带的特产,蒲草加工编织成扇子,有圆形、桃形、方形等十几种。有民谣这样唱的:“蒲扇本是一把草,河西姑娘编得好。若说不是无价宝,家家户户离不了。”虽如此,但蒲葵扇的霸主地位一千多年来无人撼动。

 蒲葵扇在清代已成为民间夏日拂暑之必须品。清初有《雍正耕织图》。明代时的文人时兴画“行乐图”,行乐图是文人官宦将自己的生活用绘画的方式将生活中的场景纳入到图画中。《雍正耕织图》是雍正皇帝一身农民装束,手中拿着一把蒲扇,显示皇帝关心农耕的亲民色彩。图中还有边摇蒲扇扇炭火边擦汗的老妇人,还有腰插蒲扇在插秧耕作的老农。蒲扇在民间地位于其中可窥见一斑。 

 蒲扇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发明,是蒲葵等植物的一大利用,绝对是天然环保绿色产品,所以,时至高科技的21世纪,蒲扇依然是暑季的畅销商品,不是吗?


点击链接 继续欣赏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一)

夏日赏扇纳清凉 (组图二)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三)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