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五)

微信图片_2224541

高蕴辉、姜维群、徐庆荣 探讨扇画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报道)夏日赏扇纳清凉,尺幅毫端觅新风。本集推荐了:赵士英、刘泮书、邢宝玉、张树滨、曹剑英、主云龙、陈音兰、郭福深、王学蓮、李 鹏等艺术家的精品佳作与朋友们分享,希望精致的扇面给您送去艺术气息的丝丝清爽。

本期我们邀请了著名学者姜维群先生做客《夏日赏扇》栏目,继续介绍中国扇子的历史,《五说中国扇史》诸葛亮未曾羽扇指挥三军。

01 赵士英

05 曹剑英

02 刘泮书

08 郭福深

03 邢宝玉

张树滨 800

07 陈音兰

主云龙

09 王学蓮

10 李鹏

姜维群《五说中国扇史》   诸葛亮未曾羽扇指挥三军

在连环画和电视剧中,诸葛亮指挥千军万马是凭借一柄羽毛扇的,“羽扇纶巾”成为文人军师的程式化装束,也成为诸葛亮的智慧符号。史实告诉我们,在公元三世纪的诸葛亮摇未摇过羽扇不敢确论,但他不是“羽扇”指挥军队确是史实。

  “羽扇纶巾”的形象出自《三国演义》,我们应该知道,这部四大名著里的故事是经过一千年的民间、正史的流传,由明代人罗贯中最终完成,从晋代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到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之作注,历经唐宋元三朝多种话本,所以书中的人物形象添加了很多后世的“元素”,譬如“羽扇纶巾”这一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共120回。诸葛亮从第38回出场,至104回殒天,占了书的一半多一点,其经历的战役可谓“身经百战”,第一次的亮相身在隆中,装束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其第一次战役是“火烧博望坡”,大胜而归的众兵将看到诸葛亮端坐一辆小车上(将领是骑马的)。真正“全披挂”出场是第64回,诸葛亮与刘璋部将张任对阵,“孔明乘四轮车,纶巾羽扇而出,两边百余骑簇捧”。此后的十余次出场诸葛亮基本装束定型,“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乘驷马车(或四轮车),左右众将簇拥而出”。

 诸葛亮是汉代末年人(公元181-234年),从各种考证后,羽扇在当时应该有了,但在正史《三国志》上,写了诸葛亮的各种行状,甚至说到身高长相,但只字未提鹤氅纶巾羽扇,如果当时的羽扇作为“指挥棒”指挥军队,应该是件很奇特的事,理应“载入史册”的。

 在古代战场,将领指挥一般用剑,也有用马鞭的,但是用如意、用杖的也有,像南朝的将领韦睿就是用竹如意指挥军队,《南史•韦睿传》中特别记载,说韦“虽临阵交锋,常缓服乘舆,执竹如意以麾进止”。这位梁代时的名将被毛泽东誉为“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这位将军不着武器,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坐着马车,手执竹如意指挥军队的进退,潇洒吧。在《晋书》一位叫顾荣的人,在一次平定叛乱中,“(顾)荣麾以羽扇,其众溃散”。顾荣,是与书法家陆机是同时代的人,生活在公元三世纪。从以上可以看出,用羽扇也好,竹如意也罢,这两个在正史上有记载的人士距诸葛亮仅一二百年的时间,作为“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后人将这些亮点加在一人之身是可能的。

 诸葛亮是文人军师的表率式人物,历代人都在强化它、美化他,甚至将他符号化,如“羽扇纶巾”在宋代诗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里,是三国东吴名将周瑜的形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水浒传》里的军师吴用也是一介书生的文人形象。

和羽扇容易混淆的另一种物什是麈尾,它是用一种鹿尾做成像扇子一样东西,用来拂尘掸灰的,平时文人雅士拿在手中并非像扇子那样的使用,它是象征高贵身份的道具。在《三国演义》空城计那一章回中,提到过一次,诸葛亮在城楼上抚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在古代羽扇和麈尾尤其风行,此中可见一斑,所以说在一些古代画作和汉画像砖中,常有持麈尾的,当然也有持羽扇的。在宋画《十八学士图》中已明确画有鹅毛羽扇,最明显的是明代画家张风作的《诸葛亮像》,画的是诸葛亮坐在一矮榻上,宽袍大袖神态安然,头戴诸葛冠,面前放着一把接近圆形的羽扇。这个形象与出现在连环画和电视剧的形象十分相似,与京剧中羽扇纶巾的造型更如出一辙。

然而,诸葛亮这位足智多谋而且亲民的千古巨人形象,不可能连衣着举止都领风气之先。其纶巾鹤氅,其羽扇小车,很可能是后人把别人的特点叠加在诸葛亮一人身上,这也是未为不可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史上的诸葛亮未曾用羽扇指挥三军。


点击链接 更多精彩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一)

夏日赏扇纳清凉 (组图二)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三)

夏日赏扇纳清凉 (组图四)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