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夏日赏扇纳清凉 (组图六)

000

高建靖、姜维群、高蕴辉 探讨扇画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报道)夏日赏扇纳清凉,尺幅毫端觅新风。本期我们邀请了著名学者姜维群先生做客《夏日赏扇》栏目,继续介绍中国扇子的历史,《六说中国扇史》团扇,写满女人文化。介绍了团扇的出现,一直到清末民初,一条丝线贯穿了团扇文化。也就是说,团扇文化穿越了中国古今上层社会的女子。

本集推荐了王佩翔、韩三群、王世泰、陈学周、刘新尧、党俊杰、张俊强、于立、乔美娟、轩维怡等艺术家的精品佳作与朋友们分享,希望精致的扇面给您送去艺术气息的丝丝清爽。

王佩翔 -

07 王世泰

韩三群

陈学周

张俊强

党俊杰

于立

刘新尧

轩维怡

乔美娟

姜维群《六说中国扇史》  团扇,写满女人文化

若说羽扇、麈尾是权贵文化,折扇是雅士文化,蒲扇是平民文化,那么团扇,应该是女人文化了。

人们总说在封建时代女子没有地位,但并不等于女子没有文化,更不能说没有女人文化,团扇恰恰折射出许许多多的性别色彩。由此可以说,团扇的出现,一直到清末民初,一条丝线贯穿了团扇文化。也就是说,团扇文化穿越了中国古今上层社会的女子。

 团扇的最初形成和团扇的流布没有什么考古发现。关于团扇,至今大家采用的是西汉汉武帝(公元前33年登基)的妃子班婕妤所作的《怨歌行》。这首诗以团扇为题,抒写了班妃心中的怨愤。诗云:“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由此团扇又称纨扇、罗扇、绢扇。因之兴于宫中,又称团扇为宫扇。班婕妤失宠后供养于长信宫,作了这首诗,而且以扇作喻以抒其“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置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由此诗观之,团扇男人也是用的,而且平时在“怀袖”之中。但是团扇属于不能折叠之物,出入怀袖只是诗句的比喻,在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至少画有五六处拿着团扇的人,其中只有一名妇女。这说明什么呢?团扇的使用在宋代已经非常普及,不分男女。但团扇因为班妃的故事,一直为文人骚客讽咏的题材,如李白《长信宫》:“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李白《惧馋》诗:“行将泣团扇,戚戚愁人肠。”所以这个典故派生了多个词,如班婕题扇、团扇妾、班女扇、纨扇诗等都指这个。

 团扇一直行走在宫廷。隋唐时期团扇传到日本,那时期日本如饥似渴学习中华文明,派出大量的“遣唐使”来华,团扇是这一时期传入日本。宋代,团扇书画成为宫廷书画的一部分,几位皇帝都喜欢在上面写写画画,如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76年登基)经常在夏天御书 团扇赏赐馆阁学士。宋徽宗在“政和间,每御书画,则六宫诸邸,竞皆临仿,一样或至数百本。”团扇之盛,兹时为最。至清代依然有大量的团扇在流行。在上面写画和折扇一样,与折扇并行不悖。清乾隆时一种藏经纸扇风靡一时,几欲替代绢做的团扇。乾隆在团扇有《题藏经纸扇》诗:“吉云片羽遗金粟,柄以和田美玉为。妙谛清词两无似,拟将落笔两迟迟。”面对这样的佳纸妙扇,皇帝都珍惜迟疑不肯轻易落笔。

 团扇上凝结了大量的女人信息,固然写画是体现女人美的最大信息。在画扇写扇上有管道昇(赵孟頫之妻)、文俶(文徵明玄孙女)、恽冰(恽寿平孙女)等。她们在作画上不让须眉,留有大量画作,民国时有一批在团扇折扇上作书作画的名媛女子。1434年上海成立了中国女子书画会,陆小曼、吴青霞、周炼霞等皆在其中。至今拍卖会上仍可见这些人的书画扇。

 西洋扇是女人文化,中国折扇是文人文化,团扇也堪为中国的女人文化。作为团扇西汉时已经出现,实物至今未见出土,然而在唐代的壁画敦煌壁画,在初唐永泰公主墓(陕西乾县)壁画里都有执纨扇的女子。特别是唐懿德太子墓壁画,有持扇侍立的二宫女,纨扇用布帛包起来,据学者沈从文先生考证,“不当节令也拿扇子,用处不限于清暑、拂尘,遮面也用到。”《清明上河图》人拿扇又包裹上,说明 清明时节的春季,扇子确实不当时令。

  团扇不仅仅是画,刺绣和编织也体现了妇女手工精绝的一面。团扇上的刺绣、缂丝 、编织,清代宫廷中存留了许多技艺精湛的团扇。看了让人不禁一叹三击掌。如《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记录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四月盛赏西洋国王各种珍玩,其中“米家山水宫扇一把、绣花宫扇一把、透绣百古宫扇一把、透绣云龙宫扇一把”等等。这宫扇就是团扇。

 明代通俗小说《鼓掌绝尘》描写了男女二人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围绕一柄纨扇展开,通过“撇扇、拾扇、和诗、还扇”情节,刻画了一段曲折姻缘。团扇,一种文化,一种有关女人的文化。

点击链接 更多精彩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一)

夏日赏扇纳清凉 (组图二)

夏日赏扇纳清凉 (组图三)

夏日赏扇纳清凉 (组图四)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五)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