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八)

高蕴辉、姜维群、穆怀安欣赏扇面

高蕴辉、姜维群、穆怀安欣赏扇面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报道)夏日赏扇纳清凉,尺幅毫端觅新风。本期我们邀请了著名学者姜维群先生做客《夏日赏扇》栏目,继续介绍中国扇子的历史,姜维群先生《八说中国扇史》皇帝赵佶弄火了团扇。

本期推荐了李殿光、张晋、佟有为、孙富泉、谷伯言、宋世凯、于焕英、凌国强、华克齐、王旭等艺术家的精品扇面与朋友们分享,给您送去艺术气息的丝丝清爽。

谷伯言

华克齐

李殿光

佟有为

张晋-

凌国强副本

于焕英

孙富泉800

王旭

宋世凯-

姜维群《八说中国扇史》皇帝赵佶弄火了团扇


团扇从两汉得以记载以来,经历了几起几落,至清代民国已露强弩之末的颓势,这种兴衰与时尚有关,时尚又与皇帝的好恶有关,尤其是扇子家族的两大扇系,团扇与折扇的兴盛皆与两个皇帝有关。


折扇的流行离不开明代皇帝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年间他看到了高丽折扇的卷舒之便,命工匠“如式为之”,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折扇至今流行于中国;团扇的流行高峰则与宋代徽宗赵佶有着直接的关系。宋代团扇的流行固然承袭了唐风,但在团扇的绘画上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一个画风,开启了中国花鸟小品画的大时代,当然也让团扇火了几百年。


宋代“院体画”是中国绘画一个高峰,也是唯一的把画家拉入到体制内的一个时代。文人画家、宫廷画家、职业画家大都参与进山水画、花鸟画的创作,尤其团扇的绘画最受青睐,为什么?就是因为皇帝的喜爱,从而形成了由上至下的全民性的书画热。


《梦梁录》中讲:“今杭(州)城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皇帝的上行,民间的下效,形成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从宋太宗赵匡胤就大量搜集名画,一为御览收藏,二为赏赐臣下。到了宋徽宗时,几近“疯狂”,《画继》中记载:“故秘府之藏,充牣填溢,百倍先朝。”在院体画的流风面前,代表院体风格的黄派花鸟奠定了基础,成为了标准,由此团扇花鸟小品为中国画“重彩没骨法”的确立做出重要贡献。


两宋时期,团扇的使用不仅普遍,是一种时尚,名人的团扇字画当然更是大家的追捧,而且成为后世的珍贵收藏。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江南一些收藏家已经开始团扇书画的收藏。如万历秀水人汪爱荆,以唐宋元明团扇书画为爱好,曾收集到100幅宋元团扇,裱成一个画屏,号称为“屏山”。他的儿子汪珂玉编就《珊瑚网名题跋》一书,里面记载有四本小品绘画的册页,其中包括18幅宋元团扇,留下了宝贵的团扇资料。


团扇在宋元时期绘画占有相当比例,不仅仅是数量,而是宋元团扇书画代表了那个时代小品画的一个高峰,成为明清以来藏家的收藏重点。只说一个乾隆皇帝,他在乾隆九年(1744年)和五十六年(1791年)两次编定中国宫廷藏画的重要典籍《石渠宝笈》在这本书中收入唐宋元团扇画迹共103幅。过了47年之后,他又命人做《石渠宝笈续编》,在这里增加了唐宋元的团扇110幅,在此期间可见其征集搜罗的力度。


在民间,收藏家一直没有停止团扇的收藏,清代康熙年间的大收藏家卞永誉,其著录的《式古堂画考》,第三册集录了各代小品《名画大观》,收有绘画小品100幅,其中团扇66幅,且大多是宋扇。


在中国的书画史上,宋代花鸟小品和瘦金书是离不开的历史节点,在这方面,宋徽宗可谓是开山之人。宋代团扇书画的盛兴与之有绝大的关系。之所以团扇能在书画上占到如此的地位,还有一点是功不可没的,那就是团扇的制作材料——纨。


所谓纨扇是纺织品,到了宋代中国的纺织品和陶瓷一样,都是名扬世界的顶级商品。如“苏杭五色缎”、“罗江之锦”,让外国人叹为观止。在宋代官府设有专门的很大规模的纺织工场,民间也有很多以丝织为业的作坊,就形成了中国强大的丝织品生产能力。最发达的地区是两浙和四川。据南宋初年统计,“东南诸路岁起绸三十九万匹,绢二百六十六万匹,绫罗纶三万余品”,大都是南方江浙所产。同时还需要供应京城及皇家的需要,“上供和买绸、绢,每岁为一百七十余万匹”,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特别提到“每天运入大都(今北京)供织造用的丝达千车”。虽然是元代的记载,依然可见生产丝绸织品的需求规模。


纨扇的最精华部分是纨,即绢类的丝织品,其负载着上面的书画艺术,没有细密的绢面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画。在唐宋时期,装裱技术已经出现,米蒂在《画史》一书中对绢的使用屡有所及。他说:“古画至唐初皆生绢。今人收唐画必以绢辨,见文粗便云不是唐,非也,张僧画、阎令画,世所存者皆生绢,南唐画皆粗绢,徐熙绢或如布。”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米蒂是徽宗时代很被推崇的书画家,同时又是皇帝十分信任的书画鉴赏家,他曾多次被招进宣和殿鉴赏皇家收藏的字画,并对一些画写出鉴定意见,所以米蒂对书画的绢有十分精道的研究。初唐时期的绢织的很粗,甚至有的像粗布,这也就告诉我们,唐代的纺织技术远没有宋代发达,我们今天看宋代团扇的真迹,其绢的细密于当今几无二致,说明宋代的丝织品是世界的顶级水平。在元代有两个外国人,对记载中国历史有着功不可没的丰功。一位是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一位是非洲的摩洛哥人伊本·拔图塔,他是继马可·波罗之后的又一位世界大旅行家。1325年(元泰定帝二年)22岁的伊本从本国出发,历经千辛万苦,航海至中国的泉州,1354年,度洛奇苏丹命令回国的伊本将游历写成书,由他口述,默罕默德·伊本·玉随记录,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伊本·拔图塔游记》。


团扇、纨扇、宫扇的名称透露了它们之间微小的差异,体现了人们的关注点。团扇是形状的指谓,纨扇是材料的借代,宫扇又是高贵出身的强调。纨扇的纨是一切丝织物的总称,虽然后世有了绫罗绸缎纱绢帛等各种丝织料。绢成为书画的“画纸”。为什么在宋代时期团扇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画开风气、字得张扬,应该赖于绢帛丝织品的细密,得以让书画家们在这个既辽阔又舒适的原野上驰骋。所以《宋碑类钞·丹青》中说:“唐及五代绢素粗厚,宋绢轻细,望而可别也。”纨之居功甚伟。


历史的各种因素聚汇得以形成风尚,中国折扇之流行,得益于明代皇帝朱棣;中国团扇画的盛兴,得益于宋皇帝赵佶。


点击链接  更多精彩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一)

夏日赏扇纳清凉 (组图二)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三)

夏日赏扇纳清凉 (组图四)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五)

夏日赏扇纳清凉 (组图六)

夏日赏扇纳清凉(组图七)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